主公你不要过来啊+番外(2)

作者:纵风流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这谁知道?”他身边的一个小年轻脸色也难看无比,“但我希望他待的时间长一点,起码撑到明年秋收。不然他走了,再来一个王,再让我们交一次税,我就要带着老婆孩子黄土抹面了。”

“噤声!这种话你也敢说?不要命了!”一个年纪比他们都大的老头颤巍巍地敲了这熊孩子一拐杖,“这话也是能随便说的?”

小年轻这才意识到自己刚刚说了什么,立刻低眉顺眼诺诺应是:“老丈说得对,晚辈不敢胡说了。”

“黄土抹面”当真是一个复杂之极的词——在当官的眼里,它如同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但在黔首心里,它却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也不知最开始哪个善心人见不惯这吃人的世道,拿黄土抹面后杀了一个贪官酷吏开始,“鬼面军”就开始成为这些“盗贼”“反臣”的代名词。

鬼面军的首领——一位不知名的好心人说,只要拿黄土抹面的,就是鬼面军的兄弟姐妹,不拘什么身份,只要有困难,鬼面军都将全力相助。

可惜这世道良民还是大多数,除非实在是过不下去,否则愿意将身家性命都抛弃、转而上山落草的还是少数,拿黄土抹面的人还是不够多。

小年轻像是为了补救自己刚刚的胡说八道,改口就说:“我觉得现在这位雍王老爷还不错,田税只十税一,比之前的汉王老爷强多了。”

这话引来了很多人的纷纷附和,像小年轻说的那样,觉得这位新来的雍王殿下实在是这些年来长安少见的实诚人。

然而老者却冷哼一声:“这么点利益就把你们收买了?愚蠢!”

小年轻一时愣住了,反问:“老丈,这话是怎么说?”

老丈扬了扬下巴,冷笑着说:“老头子我这辈子见得多了,之前哪个王来着,刚来长安的时候,田税多少你们知道吗?”

在周遭人好奇的目光里,老丈伸出三根手指:“三十税一!”

周遭人都炸了:

“三十税一?这怎么可能?”

“老丈,你莫非是拿我们开玩笑?”

“我怎么没听阿爹阿娘说过,过去还有这种好日子?”

听到这,老者脸上更是一顿嘲讽:“当然没有好日子,因为那劳什子王,要的口赋是一人一百钱!”

“……”

“……”

“……”

一阵沉默之后,周围的黔首百姓开始骂骂咧咧起来:“多少钱?一百钱!他怎么不去抢?”

关中之田亩产一石半,战乱之时,一石粮食的价格飞涨,几千几万钱一石也不是不可能。但问题是,这些恐怖的粮价和百姓都没有关系。

仰赖不知道哪个大聪明提出来的建议,关中百姓种出来的粮食除了按照人口定额可以留下的口粮外,剩余的粮食必须交给官府统一收购。

而官府给出的价格是多少?

一石五十钱。

面对黔首百姓的质疑,朝廷官员拿着一本《食货志》给黔首百姓们讲道理:“你们可看好了,书上明明白白地记载了,绿竹太后执政期间,一石粮食就是几十钱。妖妇当道的乱世粮价都是几十钱一石,官府可没有欺骗你们。”

如果百姓知道某种可爱的小动物,那他们大概率会指着官府官员来上一句“草泥马”。

绿竹太后名绿竹猗,是大晋开国皇帝高祖的结发糟糠妻。在高祖死后,她扶持自己的儿子文帝上位,又在文帝死后扶持孙子武帝上位。

绿竹太后执政大晋前后五十年,托她那位一身反骨的孙子的福,绿竹太后在史书上的名声并不好听,堪称想名留青史的最佳反例。但在民间,黔首不知政/治险恶,他们只知道,绿竹太后的执政期间,他们有好日子过。

绿竹太后的执政期,是大晋粮价最低的时候!

只是黔首敢怒不敢言,没有志气造反,只能捏着鼻子骂骂咧咧地认同了这不平等条约。

一石粮食五十钱,一亩产量一石半,那就是七十五钱。

在关中,随着人口的增长与土地兼并,能有十亩田的已经是小康之家。也就是说,一个小康之家,一年的收入换成钱,也就是七百五十钱。

按照大晋的分家律令,一个小家大致是由丈夫、妻子、孩子组成,一家三口的口赋就是三百钱!近乎全年收入的一半!更别说大部分人家中不只有一个孩子。

去他大爷的三十税一,这分明是十税五!

周围的黔首都绷不住了:“这劳什子王,亏的是没了。”

老者嘿嘿一笑:“你们现在应该对着东皇太一、三清上神们都许个愿,许愿这位凉州来的王别打着拿我们司州去养凉州的主意。西羌年年犯边,凉州可是个无底洞!到时候啊,别说高昂的口赋,没准还要拉你们去凉州打西羌蛮子!”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