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觉得,托妞。你别画了。你干不了这个,去找个人呗。”
陆韬收起了戏谑,开始语重心长起来。
“我理解你,托妞。你是怕别人画出嫌疑人画像来,抢了你的功劳,耽误你进刑警队的大计。但是你也得画得出嫌疑人来啊,你这都画不出来,于事无补啊。”
孙峻开始循循善诱。
“就是啊,破了案,你才有立功的可能。这破案都谈不上,你还老想着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那就真是操蛋了。”
陆韬继续跟进。
“我不是这个意思。”
阮益达终于做出了第一个回应。
“我这都是没边没谱的事情,就凭我们三个人自己瞎猜的嫌疑人,你们让我去找谁来画啊?谁会信我说的呀?”
问题推到了两个一直在嘚啵嘚的死党面前。什么嫌疑人?就是瞎猜的一个人。也只有“托妞”阮益达这种没多少事的小社区民警,才愿意,也才有时间来“折腾”这种猜测。
“哥,我建议你啊,别画了。你拿嘴巴说吧。我看你的嘴,比手好使多了。”
那个负责描述“嫌疑人”样貌的师父,说出了一个最不像主意的主意。
“迟自来局长,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不认为这两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这个犯罪嫌疑人, 绝对不是十恶不赦的凶徒,他在正常的时候,是一个正常人。”
正常的时候,是一个正常人。这是什么逻辑?可刘余川不准备给别人挑自己刺的机会。
“20 年前的‘白银连环’凶案,之所以迟迟不能破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和死者有社会关联的人,锁定在有犯罪前科的人身上。这是警察的思维定式。”
“投案自首的田文明,证明了这个判断是错误的。那些连环凶案的杀手,未必就是一个个穷凶极恶,面露狰狞的人。这些凶手,在平时,可能是家庭幸福,甚至富足的。杀人,可能是满足变态的心里需求,可能是某些不能为人知的隐秘事件,刺激他们杀人。”
会场里,只有刘余川一个人站着,站得笔直。说话还是不看坐在中央位置的迟自来,看向自己对面的墙壁。
“刘队长,你是案件的直接负责人,反对我的意见,没问题。但是,作为案件的直接负责人,你告诉我们,案件侦破点是什么?我们市局如何应对市委市政府的压力?”
“我现在还没有答案。”
第二十二章 聚首
“还真是能在这找着你。”
昆州市荆山区荆山西路 72 号,“口余香”火锅店,周四。刘余川固定的,要到店里来吃饭的时间。
“你!”
满脸惊诧的刘余川,看着桌子边站着的许畅。
在火锅氤氲的水汽里,她还是那么语笑嫣然。还有一种刘余川说不出来,也不愿意说出来的感受——眼波流动,楚楚动人。
“我怎么会知道这个地方的?怎么会知道这个时间你会出现在这里的,是吧!”
还是无法回答。面对这个长相姣好,又“亲切可人”的姑娘,刘余川有一种找不到着力点的感觉。
“冻豆腐,腐皮。豆芽。午餐肉。你这吃得可真有意思。”
说话间,许畅已经拉开一张椅子,坐到了刘余川的对面。
“你要吃什么?”
刘余川犹豫着说道。
每周的周三、周四到“口余香”吃一顿晚饭,这已经是他多年的习惯。每次来,必点的梅林罐头厂午餐肉,冻豆腐,也是多年的习惯。
自从父母离世后,就一直保持的习惯。
这么些年,只要来店里,也从来都是他自己一张桌子吃饭的,不会有人来打扰他,不会有人想来和他坐一起。
“川,这位是?”
不等许畅回答,店老板已经先过来了。
徐玮,在昆州生活了快 20 年的四川人。一直在昆州从事餐饮行业,做不大,也没想做大。10 几年前,刘余川的父母都还在的时候,就开始租下这门面开店。
从四川冒菜,麻辣烫,开到今天的火锅店。
“徐叔,这……”
“徐老板好,我要一个鸳鸯锅,清汤那个锅要加番茄,麻辣那个锅加辣椒,要干红辣椒。”
刘余川你马上见识到了之前自己没有认识到的许畅,这是一种通畅被称为“自来熟”的交际能力。
“你怎么知道我姓徐的?”
“他不是叫你徐叔了吗?是双人徐吧,不是胥吧,他应该口齿还是清楚的,发音没有含混。”
“川,你这朋友,有点意思。”
徐玮露出了一个老者对一个年轻人赞许,饶有兴致的笑容。
“你怎么知道我是他朋友。就不能是坐过来拼桌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