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
卢一品说完,顾览马上接过话。
“宋允铭工作的‘听湖绿色农业发展集团’,有一个富硒土鸡,人工繁殖基地,和基围虾的选种育苗基地。是昆州唯一的一家成规模的选种育苗基地。”
“这个基地,就在螳螂川水库附近。距离 6.8 命案发生地,距离在 2 公里以内。在公司的管理层,宋允铭就是这个基地的负责人。”
第四十三章 铺陈
“高中的毕业照找到了,就是有点旧,人大概还能认得出来。也是十多年了。大学的毕业照还在找,倒是先找到一张全班去省博物馆参观时候的合照。还好,是数码相机拍的。很清晰。”
刘余川的办公室,没有开大灯,开的是办公桌上的台灯。
在他的对面,顾览,卢一品,一左一右坐着,面色略显憔悴。这几天查找各种资料,折腾得不轻。
摆在刘余川面前的是一张洗出来的照片,一台平板电脑,和一个蓝色的活页文件夹。
平板电脑上显示的,也是一张照片,电子版照片。
洗出来的照片是过了塑的。背景是升旗台,上面有很多人。人有站着的,也有坐着的。照片上还写着“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激扬文字”的字样。
站着的,看样子都是些 17、8 岁的少男少女,穿着统一的衣服。坐着的,则基本都是中年男女,衣服也是各异。
这应该是某个班级的毕业合影留念。
刘余川努力克制住了自己内心的悸动,这照片拍摄的位置,他是无比熟悉的。同样的位置,他也曾经拍过同样的毕业照片。
看得出来,照片保存的时间不短了,照片过塑的四个角都出现了卷曲和开叉,照片外面的封塑也已经泛黄。
平板电脑上显示的照片,比洗出来的就清晰得多,连一些细微的表情都还能分辨得出来。
照片上也是一群人,都是青年模样的男女。不过着装不统一,显得有些凌乱。看人数,大概有 40 人的样子,分成了 4 排。
只不过没有坐着的,前两排蹲着,或者半蹲。也基本都是女生。
照片的背景是某个单位的大门,取景的人大概没什么经验,光顾着把人拍进去,没有取到大门上的牌匾。
照片上的字是用软件写上去的“省博物馆 2006 年 11 月 22 日”。看照片上人的衣物,也是冬天的穿着。有的人都穿上了羽绒服。
“有疑点吗?”
刘余川问道。他说的疑点,包括,也不专指两张照片。
他说的是调查后了解到的宋允铭这个人。
“首先肯定是离婚,现在掌握的情况看,冯兰仙和宋建军并不知道自己儿子儿媳妇离婚的事情。具体离婚的原因也不清楚。宋允铭的妻子彭曦菱单位反馈的情况是,自 5 月底,彭曦菱就一直在请假。先请的是公休假,然后请的病假。一直在家休养。”
“单位工会的人去探望过,说面色苍白,精神状态不佳。的确是生了重病的样子,但具体什么病,人家没说。而且据反应,休养的地方,并不是彭曦菱和宋允铭的家,而是彭曦菱的娘家。”
顾览拿过蓝色的活页文件夹,一边翻看着,一边说道。一边的卢一品不说话,偶尔点头表示认可。
娘家?
出嫁的姑娘,一般只有坐月子时,才会选择回娘家。因为自己的亲妈,亲爹可能更熟悉自己的饮食习惯,饭菜合心意,便于产后哺乳和恢复。
彭曦菱肯定不是生产。
难道?
“还有其他疑点吗?”
顾览说的是首先,那自然就还应该有其次。
“有。”
有,顾览回答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字。但没有继续说下去。显示他对这个回答还有些犹豫。
“调查显示的情况是这样的,宋允铭的成绩在初中,高中都是偏理科的。初中还代表昆州市参加过全省的化学知识竞赛,还得了一等奖。中考成绩也是物理,化学满分,数学扣了 2 分。这家伙数学尤其好,高考是考了 138 分的。”
138 分的数学。算得上很好的成绩了。
但是他选择了文科。这也是让许畅怀疑他的原因。
“从高考成绩看,语文 125,数学 138,英语 116。三个大科目除了英语稍差之外,都算是优秀。可是文综就差强人意了。政治 68,地理 71,历史 71。总成绩 589 分。”
蓝色活页文件夹打开,几张 A4 纸上,复印着几份成绩单。都是宋允铭的名字。
589 分,不高,也绝对不低。稳稳的一本。可惜没上 600,距离双一流的好学校,好专业,又差了一步。
这个分数,留在云城念云城大学上个好专业,完全说得过去。
只是,文综的三个科目,把三门大科目的优势,全都消耗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