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脸色漠然,朝臣偷偷看自己陛下,却只能看见他如顽石般坚硬冷漠的表情,仿佛任何人任何话都不能使他动容。
生母……那已经是很遥远的一个词了。嬴政垂眸,淡淡的想。
【“说起来陛下真是让人不得不爱啊呜呜呜,从古至今男人出轨那是风流快活,女子出轨那是淫/娃/荡/妇,男人打女人没什么事情,女人打男人却要受罚,而始皇帝却早早就一视同仁,男人女人都要罚!”】
一些男人露出羞愧之色,可更多人却不以为然。
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不过的,就是在外面乱来一点,那改了便是,哪里就要大题小做了。
很多女人都沉默的看着天幕,从小到大她们学的的都是这些道理啊……有什么不对吗?可秦始皇帝说男人和女人是一样的......
【“一开始贞洁牌坊主要以“节”字为主,是为了褒扬母亲养育之恩为名建立,但理学兴盛后,贞洁牌坊就逐渐以“贞”字为主,成为了又一座压迫女性的大山。
本来这只是女子在夫君死后自愿守寡不愿再嫁的私事罢了,但后期大户之家兴起攀比贞节牌坊的数量,甚至官员都以贞洁牌坊数量为自己政绩明证,期间被逼守寡、甚至被活活饿死的女性不计其数。
呵呵,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李一眼里闪过一丝厌恶。】
“程朱理学……那是什么?”武则天自语道,显然不是问任何人,她看着天幕。
天幕,你是神仙吗?你怜惜百姓,那么你会怜惜女子吗?何时这个世道,女子才能如男子一般呢?
朕是当了皇帝,可更多的女子却连站在朝廷之上都没有机会,甚至于依然只是一个附属品。
可如今听来,后世女子的境遇似乎更糟糕了。
为什么?是因为女人反抗吗?
可我们不该反抗吗?
上官婉儿站在她身侧,轻声道:“陛下,天幕是女子。”她一定会懂她们的!
如果李一听见她们的问题,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反抗当然不会错!
第34章
【“当然不能全盘否认程朱理学,真的完全没有道理的学说也不可能真的兴盛起来,毕竟也没见程颐真的让侄女守寡,还不是给侄女又找了一户好人家嫁了。
两宋改嫁之风也越来越宽松,王安石的儿媳宠氏、岳飞的前妻刘氏、陆游的前妻唐琬都改嫁他人,范仲淹给范氏宗族订立的《义庄规矩》规定:“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显然对于再嫁女子的资助优于男子再娶。
宋朝皇室也没有歧视有改嫁经历的女性,刘娥就是改嫁给襄王赵元侃。后襄王当上皇帝,成为宋真宗,刘娥则册封为皇后。
还有宋仁宗的皇后曹氏也是改嫁女,原嫁与李家,但新婚之夜丈夫逃婚,于是“曹氏复归,后曹氏选纳为后,慈圣光献是也”。
宋光宗“有张贵妃,亦舊待东宫,次婕妤符氏,后出嫁于民间”。是的,宋代后宫妃嫔还可以离开皇宫再改嫁。
上边作风都如此,何况下边本就宽松的百姓人家。就连朱熹自己的好朋友死了,他去信劝说陈师中让他妹妹不要改嫁,留在郑家“养老抚孤”唯一引述程颐的话也只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么一句,更是承认自己“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可见当时社会并无女性不改嫁的观念,而他更多也是出于对亡友一家老幼未来生活的忧虑罢了。
朱熹本人对改嫁的态度是:“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
扯这么多是想说,程朱理学的提出者大成者程颐朱熹自己的理论是一回事,但并没有强求其他人也这么做,并且大概也能体谅别人的艰难,而宋朝一代朱熹的学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受到朝廷的排斥。
司马光虽然说:“妻者,齐也。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忠臣不事二主,贞女不事二夫”,将女子守节与忠君放在相同的高度。但他说到,“夫妇以义合,义绝则离之”,意思就是说夫妻之间如果没有了“义”,分开也是不错的选择。
宋代士大夫毛病不少,但是对于对于妇女再嫁是比较宽容,尤其对于夫死后妇女生活贫困以及无故被休弃而再嫁之女,一般持肯定、同情的态度。
至于后来程朱理学为什么会变成那样,跟用理学的人还有他们的用心关系更大一点。“李一淡淡道。
“真正严禁改嫁的是明清,什么破毛病,就你们高贵了不起,略略谁管你们那么多。”】
明清:......
朱元璋第一个反应是,“能别和那啥子清朝放一起吗?晦气。”元朝才灭,后边又来个清朝,朱元璋深恨后代不争气,就是亡国了,好歹这天下也还得是汉人的天下吧,咋又让蛮夷抢了,气死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