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486)

作者:饼好吃 阅读记录 TXT下载

李一忍不住口吐芬芳,“这谁见了不骂一声狗朝廷狗官啊!”】

大唐上到皇帝,下到文武百官,各个都心头一梗,哪里有那么夸张,谁知道这是不是只是个别。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也很惭愧,他从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做出改变。

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今日不能忘”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到白居易身为官员,无法为百姓做什么,却安享舒适生活的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首诗可能没有《长恨歌》、《琵琶行》那么出名,但却发人深省,有很高的的思想高度,值得再三品味。“】

“好一首观刈麦。”李世民默了默,生活在大唐的百姓居然已经这么艰难了吗?明明也还不到王朝末年,就已经这样了。

李世民不由难受,天幕说百姓只想要活着,不在乎活得好不好,原来如此。

哪里是不在乎,连生存都不能保证,谈什么在不在乎呢?他们只能在这样的世道挣扎,努力活下去。

李世民心有感悟,他闭了闭眼,别人他管不着,但是他治下的百姓决不能如此。

【“白居易擅长写讽喻诗,他想要“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他的很多名篇都充满讽喻的意味,他擅长描写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以此来揭示当时的社会黑暗。

《观刈麦》如此,《卖炭翁》也是如此。”

说道卖炭翁,李一心头一酸,“《卖炭翁》大概讲的是一位卖炭老人大冷天的还要出门卖碳,可是这么辛苦却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反而被巧取豪夺了的故事。”

李一冷笑:“众所周知,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便开始了下坡路,而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正是元和年间,要说这唐宪宗在前期也是想要励精图治的,然而后期他却更是重用宦官,导致宦官们无法无天。

比如宦官在购买物品时总是以超低的价格买入,有的甚至还不给钱,这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而白居易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写下了这首诗,意在表达了对人民百姓的无限同情以及对那些宦官们的不满与愤怒。”

渣渣见多了,李一倒是还算心平气静。

“卖碳老翁每天都待在山中砍柴烧炭,身上脸上都是尘土,由于常年烟熏火燎,早已看不出原本的样貌,而他头发花白,手指则是乌黑。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位老人生活有多艰难以至于外貌变成如此。”

“白居易问老人卖炭的钱都用来做什么?老人告诉“身上衣裳口中食。”也就是说他就靠卖碳维持自己的生存。

所以哪怕他身上衣正单,也还是“心忧炭贱愿天寒。”明明自己还不能够保暖,却还希望天气更冷一点把碳卖出一个好价钱,实在不能不让人心酸。

“可就是生活这么艰难还突遭横祸。

此时,两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宦官来了,他们说是奉了命令,就拉着这一千斤的碳走了,只留下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李一深深一叹,“然而这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却是晴天霹雳,因为这个价格太低了,低到不知道能不能渡过这个寒冷的冬日。”

“这说是交易,可实际上就是强取豪夺,没有了炭的老翁,他的生活后来又该怎样?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没有为我们描写结局,也没有说什么讽刺的话语,但是越是这样,越是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李一低落道:“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卖炭老翁,他卖炭所得的钱只能维持自己的生计,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勉强生存。

分明已经年老,却还要大冬天的出门卖碳,获取过冬的财货,可是人生已经艰难至此,命运还不放过他,他最大的资产被抢走了,只留下些许微不足道的纱绫。

麻绳专挑细处断,噩运只找苦命人。

白居易这首诗真的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255章

【“无论是观刈麦还是卖炭翁都通俗易懂,令人心酸。这就是白居易为老百姓写的诗。

而他的诗一向又是写给老百姓看的。“李一悠悠道:“白居易为什么可以成为继李白杜甫之后唐朝第三大诗人,我觉得这就是最基本的原因。”

一个愿意写让老百姓能听懂的诗,为老百姓发声的诗人。

他同样足以称之为伟大。】

白居易轻轻一叹,可是他写的这些诗,哪怕流传大江南北,也没有传进皇帝的心里。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