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李存瑁这么离谱的任职理所当然被阻止,而李存瑁也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对,会让将士寒心,于是被劝谏时答应了。
但一转头!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被屎胡了,还是任命陈俊二人为刺史,原因是觉得自己言而无信愧见周匝。
Emmm你愧疚周匝就不愧见那些和你战场上死去活来的将士吗?
因为这件事,军中很多百战将士都愤慨不已,老子拼死拼活立下那么多功劳都没有得到这样的职位,别人轻轻松松救了个人就得到,换谁不心寒呢。“】
程咬金等将领无不露出厌恶之色,打仗最怕碰见这种拎不清的主帅,赏罚不能分明,谁还有指望,真是谁跟了谁倒霉。
【“因为李存瑁宠爱,所以当时伶人们昆阳随意出入宫禁,如日中天时更是欺凌大臣,当时群臣皆敢怒而不敢言,有的甚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
据说连藩镇节度使也争相重金行贿,由此可见伶人之势大。
也因此,本已衰微的宦官势力在同光年间也死灰复燃。
后唐建立后,李存勖诏命各地,让将前朝宦官送回京师洛阳,以致宫中宦官激增到近千人。这些宦官有的担任诸司使,有的充作藩镇监军,都被李存勖视为心腹。
他们恃宠争权,肆意干预军政,凌慢将帅,使得各藩镇皆愤怒不已。
后来,宦官、伶人奉命到全国各地挑选美女充实后宫,最夸张的一次直接掠走青年妇女三千人,连魏州军营兵士的家属也难以幸免。“李一冷笑道:“本来打仗就是要让士兵无后顾之忧才对,结果上面的领导反而对士兵家属下手,呵呵,也就无怪出现兵变了。
而且好笑的是,虽然当时兵变四起,但是真正置李存瑁于死地却恰恰是他所委以重任的伶人。
当时担任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机叛变,欲立睦王,便率所领士兵与黄甲两军攻兴教门,李存勖调蕃汉马步使朱守殷支援,朱守殷却率兵到北邙茂林之下休整。
于是兴教门被乱兵攻破并焚烧,李存勖带领王全斌等十余人极力抵抗,在这过程中被流箭射中,鹰坊人善友将他扶至绛霄殿,渴懑求饮,刘皇后派宦官奉进酪浆,李存勖喝完一杯,随即殒命。”
“很好,又是一个遭报应的,被自己所宠信的伶人宦官反噬,结局不可谓不讽刺。”你不是宠信伶人宦官到无度吗?结果伶人断了你的后路,宦官送你上路,世间最讽刺的莫过于此。】
很多人听了不觉寒颤,听天幕几个例子举下来,实在是让人觉得这些皇帝是自作自受,因果报应。
“正是天理昭昭,因果轮回啊。”有人感叹。
虽然不好直说某位皇帝的不是,可是听天幕点评下来,大家的胆子也大了不少,言论开放的朝代更是物议纷飞,言论不自由的也自由了许多,反正天幕都在天上说了那么多,朝廷还能控制得了别人怎么想,顶多大家说的时候小声点喽。
魏征摇摇头,人一旦满足于现有的成就,就容易滋生傲慢,变大自大,再也听不进劝谏。
所以他必要时刻提醒陛下,才不负陛下的圣恩。
唐太宗郁闷了:……所以你就老是喷我喷我还是喷我?这是什么恩将仇报行为!
气闷好一会儿,唐太宗陛下忍不住又想,好吧,其实魏征这家伙也不算错,嗯,他是皇帝,要心胸宽广,广开言路,不能因言罪人。
在魏征与日俱增的功力下,唐太宗陛下的自我开解能力也越发强大,否则魏征早就被怒上心头的他咔嚓不知道哪里去了。
唐太宗陛下很自豪都下,也得亏这家伙遇上的是他,换个皇帝,早就脑袋搬家了。
魏征笑而不语,要个皇帝他就不说话了。
【李一吐槽一会,又忍不住道:“做皇帝的,只有更离谱的,没有最离谱的。
辽穆宗,契丹的,不是汉人皇帝,但是这不是重点。
辽穆宗也算是个能耐人,他讨伐逆贼后才成功即位的。
但是继位后他便开始放纵自我,喝酒作乐。据说他经常彻夜喝酒,战至第二天天亮,然后白天睡觉,全然不顾政事,得到了“睡王”的称号。”
“按说只是这样他也就是个荒废朝政的昏君,但尽管辽穆宗是个生性残暴的人,却能做到“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 ,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礼敬臣下。
这么一看,也比很多暴虐的,浪费民力的无道昏君强多了。
但是他的结局却不算好,为什么呢?因为他动不动鞭打身边伺候的人,于是在忍无可忍之下,他身边的侍者、厨子等几人趁他喝醉沉睡之际将其杀死。”
李一抽了抽嘴角,“你说他活该吧,作为皇帝他可以造成更巨大的杀伤力但他却没有,你说他罪不至死吧,他身边的近侍也是人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