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飙车飙到差点丢了皇位你倒是别怪谁啊。”】
赵匡胤冷笑,真是他的好大儿啊。
他不禁和秦始皇产生同样的后继无人的感叹。
秦始皇:?
人与人之间最开始都是没有仇的,直到有的人开始嘴贱……
【“毫无疑问,这次北伐失败了。
失败的可真是让人一点都不稀奇,毕竟战前赵光义提议攻取燕云十六州,顺便直捣契丹人的老巢时就被反驳过了。
当时诸将都认为大军劳师远征,需要休整,建议班师回朝。
但是赵光义信心空前膨胀,认为应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
嗯,事实证明,只有信心是没有用的。“】
赵匡胤揉了揉额头,他是见识过天幕那张嘴,嘲讽起来这真是的半点面子都不给,巴不得你赶紧改朝换代。
李一:无能的皇帝就该给我滚啊——
赵匡胤:倒也不是心疼傻逼弟弟,主要是大宋那是我的啊......
谁辛苦打拼的天下谁心疼,反正赵匡义一脉挥霍起来是不心疼的就对了。
【“当然,你御驾亲征打了败仗就带头做逃兵这种事情大家顾忌你是皇帝也就算了,但是人的下限有时候就是没有下限的。”李一缓缓露出一个微笑。
“你大宋在军事方面能一败涂地,一败再败决定不是没有道理的,全靠皇帝拖的一手好后退,生怕敌人不南下。”
“讲真,这么爱就直接把江山送给人家就好了,大可不必这么委婉的送人头啊,士兵的命也是命,换个会想的草原皇帝入住中原当家做主指不定比你还爱护百姓呢!”
李一倒是没有特别欣赏的非汉族皇帝,但是吧,聪明人他并不分种族,而在汉人人口基数下,哪怕草原入住中原,那也和水滴融入大海一样,最后会被同化。
当然,互相影响是一定的,但是总体上肯定是汉人更容易影响对方。
当然,如果你不融进来,反而还要人家剃头去学你们,那就不要怪几代之后这个天下依然坐不稳,时不时有人造反了。
百姓是可以不在乎当皇帝的是不是汉人,但是移风易俗,不行!
扯远了,李一收回心神,没好气道:“赵匡义这个跟头栽得他怕了,从此再也不提北伐契丹之事,开始转向文治。”
“诚然赵匡义的崇文的行为确实使大宋文化高速发展,成为历朝历代中最为文化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但是在这之后的大宋扭曲变态的发展大家也都知道了。”
“大宋变大怂,大送,都是你赵宋皇室应得,只是可怜无定河边骨,何其无辜,令人怜惜。
百姓遇上你赵宋皇帝,简直倒了八辈子的大霉。“】
第235章
赵匡胤沉默着,一言不发,能说什么呢?说那不是他的后裔,跟他没有关系吗?
可是这是他一手建立的国家!若非他大意让那个混账玩意得手篡位,才导致大宋继任者如此不堪……他问心有愧。
宋太宗讪讪一笑,这,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情,他在位时大宋明明好好的,哪里就能怪他,都是子孙不肖。
赵匡义:我也是受害者啊!
【李一研究道:“怎么样,这位高梁河车神看起来是不是和赵跑跑半差不差,这血缘的力量,啧啧,有时候你真的不得不服气啊。
祖孙俩隔了那么多代,依然透露出一股相似的气息,那是自骨子里就带着的怂包基因啊!“】
宋神宗眉心一跳,但是想起糟心的局势,又当作没听见,祖宗不该骂吗?该!
【“其实也不是没有第二次北伐,当时辽朝内部出现变化,主少国疑,出现内部不稳的情况,赵匡义虽然已经怕了,但是这时候一看可以趁火打劫,又觉得自己可以了。
可惜他碰见的萧太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女政治家,反正我估摸赵匡义多半没有人家厉害。“李一吐槽。
“你一个皇帝出兵打仗,人家内部不稳,太后虽然厉害,但是不够名正言顺,还要抽出手预防国内政变等等,就这样都能输……嗯,大概是来衬托人家萧太后的风采吧?”】
赵匡义闷不吭声,脸色更黑了。
可赵匡胤却眼睛一亮,主少国疑内部不稳,太后临朝,这是辽国内部未来几十年的局势吗?
说起来倒也确实是个好时机。赵匡胤扼腕,可惜那混账东西居然没有借此机会拿下点成果。
赵匡胤磨牙,恨自己处理的太早了,现在都没有借口再狠狠打一顿。
【“真的是骡子还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
“作为皇帝,你选择御驾亲征那就是军队主心骨,结果一出现问题使先带头跑路导致死伤无数,这是没有担当,更无人君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