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喉咙一梗,心中酸涩。
他死的早,竟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下得了这样的狠手,那都是他的叔叔啊。
【“到了这个的地步,谁还不知道新帝的意思呢?他容不下藩王,更容不下朱棣。
是以,建文元年秋七月,燕王朱棣誓师反抗,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原来如此。朱元璋漠然的想,原来老四的皇位是这样来的啊。
他有些疲惫,可是却依然盯着天幕,依然不解。
“老四,你怎么赢的?”兄弟都纳闷道。
怎么看老四也就是垂死挣扎一下啊?结果居然成功了?他们暗戳戳的想要借鉴一下。
万一这次又被谁谁谁容不下,不得反抗一下,说什么也不白给!
永乐大帝朱棣欲言又止,这个嘛......
第222章
【“当时在讨论削藩顺序上,齐泰认为应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但黄子澄反对,认为燕王有功无过,为了争取舆论支持,应该先找有问题的亲王下手。
建文帝支持黄子澄,于是先后废除五位亲王。”
李一划了重点,“燕王有功无过,这是朱允炆自己都知道并且承认的事情,所以才先找其他藩王的麻烦。”
“可是,在藩王勤勤恳恳的镇守边地,保家卫国,背后本应该是他们支持的朝廷却反过来捅藩王一刀,谁能不心寒呢,于是湘王辩无可辩,举家自焚,以示清白。”
“而这也意味着朝廷对藩王的动手是出师无名的。”
“在古代打仗讲究一个名分大义,名分大义看似虚无,却能让自己立于道德的高点,让舆论倾向自己,否则好好的太平日子不过,无故兴兵,朝野内外如何能没有怨言?”
“而以朱允炆为首的朝廷势力恰恰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对有功的藩王出手,这无疑是一步错着。”
“于是朱棣起兵靖难,也就师出有名了。
名义在哪里呢?皇帝无故对叔叔们下手,这当然不是皇帝的错,他只是被身边的小人蒙骗了,现在朱棣这个做叔叔的要去救侄子。”
李一笑道:“名义这玩意,你不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而天然占据优势的皇帝朱允炆就这样自己白白放弃这块道德的高地。”】
永乐大帝朱棣琢磨着天幕说的话,可不是,他能打着靖难的口号还真多亏他那好侄儿递出来的由头。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与朝廷开始决裂,此时实力最强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众藩之首,而朱允炆与朱棣之间的博弈亦逐渐激化。”
“而彼时,在朱允炆对其他藩王动手的时候,朱棣就已经有所防备,表面上,他藏起锋芒,假称有病,暗中则加紧练兵。
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了提防燕王谋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随后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驻开平,并调走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
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于是一边争取时间一边做战争准备。
为了争取时间,建文元年,朱棣先装病,使朱允炆放三个儿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属下被朝廷处死,又装疯让朝廷放松警惕,争取时间。
但由于王府长史葛诚叛变,密奏朝廷“燕王装病”,于是两边正式撕破脸。”
“说起来朱允炆作为皇室第三代,哪怕是太子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但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有那么壮年能干的儿子的情况下越过儿子们把皇位交给孙子,本就让这些藩王们不满。
朱允炆不是朱标,足够名正言顺,又能压下底下的弟弟们,于是哪怕有朱元璋的支持,藩王其实心里也是有意见的。
偏偏朱允炆一继位就开始大动作,第一刀就砍向藩王,如何能不引起藩王的敌意。
而此时朱允炆还是新帝,威望不足,文武百官也都在审视这位新君,而朱允炆展示出来的手段倒是够狠,偏偏能力不够,啧,他迅速倒下不是没道理的。“李一摇头道。】
朱元璋沉着脸,听到这里不禁冷笑,标儿自然是他最喜爱的儿子,连带东宫的孩子在他这里也是不一样的。
为了社稷稳定,在标儿没有之后。朱元璋想到这里心中一痛,这个不孝子!
朱元璋冷冷的想,选择孙子作为继承人无可厚非,可是这不代表其他儿子就是草,可以随意作践,他辛苦大半辈子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儿孙能过上好日子。
若是孙子知道好歹,慢慢削减他叔叔们的权利,把人荣养起来,他只有赞赏的份,毕竟有手段有执行力还心胸开阔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