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想要削藩,可是朝廷不是他一个人的朝廷,推行削藩的晁错也被群臣所抵制,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军队能发挥出几成力量,藩王势力本来就不容小觑,不没有全力以赴的朝廷怎么可能干得过地方藩王呢?”
“更离谱的是,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这简直是错上加错,在群臣眼里,提出削藩的晁错该死,而后还让皇帝御驾亲征,那简直是错上加错,死不足惜。”
“这真的很离谱,众所周知战场肯定是最危险的地方,皇帝御驾亲征历来是不被臣子赞同的。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皇帝膝下子嗣又还没有长成,万一出现意外呢?
是,皇帝御驾亲征当然也确实更能鼓舞士气,可是也更容易出事,如果再一对比晁错自己留守后方,更给人一种他贪生怕死,让皇帝去冒险的感觉。
这换谁谁都要觉得他居心裹测了。
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这自然就让对他不满的臣子们更加不满了,落人口实。
但凡你跟着一起去打仗都不至于被骂的那么惨。”
李一吐槽:“别说你留在后面有什么必要性,君臣至上的古代,皇帝的安全最大啊!”
“苏轼认为晁错“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所以他输得一塌糊涂,死得不算冤枉。”
“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想要调动军队平叛,可群臣沉默。这时候他舅舅窦婴向刘启引见曾担任过吴国丞相的袁盎,看看有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于是刘启召袁盎进宫相见,袁盎趁机劝说刘启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
刘启采纳了袁盎的计策,决意杀晁错。
因为他意识到,不杀晁错,藩王的叛乱就有争议性;不杀晁错,群臣都怨愤不休,不愿出力。
所以晁错该死。
汉景帝意识到这个事实的同时,也终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皇帝。”
李一叹息道,“我无法判断汉景帝和晁错谁也对不起谁,但是事情到了这里,汉景帝不得不认输。
他败了,然后在往后用这个惨痛的教训成长为一个更合格的皇帝。“】
第204章
【“晁错死了,事情当然没有就此结束,藩王已经叛乱了,哪里可能就此打住,就是他们想,也知道景帝不会放过他们的。
晁错的死意味着朝廷这场平叛之乱的正式打响。“】
刘邦刘恒等人顿时意识到问题所在,晁错死了,朝廷的力量才真正发挥出来,那么之前呢?
“作为皇帝,却不能使唤得动臣子......”刘邦拧眉,君权臣权,他想起天幕之前不断提起这两个词,所以这是君权弱势的时候。
【“之后,刘启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
周亚夫是汉朝名将,自然是很厉害的,他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仅仅三个月就将叛乱彻底平定。“李一平静道:“而朝廷与地方藩王的力量在此可以看出悬殊。”】
平定七王之乱似乎很简单,可是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却是在晁错死后才能出现?这背后的原因......嘶,不少人都嘶了口气,不敢想不敢想啊。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
自此,诸侯王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
而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所以说汉景帝翻车又没有彻底翻车,他基本上解决了藩王权势太盛的问题,但是他又为此对臣子认输服软了。”李一感叹,“果然无论谁都会被社会教做人,从前景帝是太子时,有文帝顶在前面,现在轮到他自己当家做主,一下子就被朝堂上的老狐狸教育了吧。”】
汉景帝本来面无表情的,闻言抽了抽嘴角,此一时彼一时,过去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必要说吧。
汉文帝拍了拍太子的肩膀,调侃道:“什么感想?”
太子刘启抿嘴,看起来有点气鼓鼓,倒是多了几分少年人的样子。
汉文帝笑了笑,这小子啊......随即他眼神转冷,他一死就欺负他的儿子啊?
可惜现在他还活着。
死了那是没办法,只能孩子自己抗,可谁让他还活着呢。
打了小的,引来大的,很正常不是吗?
【“七王之乱结束了,可是汉景帝的掌权之路却不过刚刚开始。
前面说了,景帝先诛杀晁错,才有群臣发力,平定藩王作乱,这个顺序很重要,这意味着在这一场君臣交锋中,汉景帝是被裹挟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