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377)

作者:饼好吃 阅读记录 TXT下载

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便含血喷他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地施行碎割,过路的人见了都为之流泪。“】

“原来竟是这样……”李世民眼睛通红,当时听,不过一个故事,如今才知道何等刻苦铭心,令人难受。

这些,都是国家的忠义之士啊!

李世民咬牙切齿,“这些王八蛋,王八羔子!”一个个争权夺势搞内斗,国都要亡了,这些混账都在做什么啊!

长孙皇后不忍的别过头。

“可恨老子不在,不然弄死那些杂碎。”程咬金尉迟恭等武将各个暴跳如雷,无可奈何。

若是不知道也就罢了,偏偏叫他们知道,却什么也做不什么,眼睁睁看着他们一手打下来的江山社稷被摧毁,看那些忠臣良将惨死而无能为力。

“太难受了。”程咬金垂头丧气,可他一惯是最有活力的。

【“说起来,安史之乱的第一年,安禄山就死了,但安史之乱却持续了整整七年。

这是因为唐朝最精锐的军队在头两年就打光了。

香积寺之战——一场名将对名将,精锐战精锐的惨烈内战,给原本血腥的历史,添上了最悲壮的底色。

当时大唐一方兵马元帅是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猛将李嗣业,领安西、北庭、于阗、朔方、河西、回纥等边军与诸胡联军共十五万人。

安史一方安守忠、李归仁,领曳落河骑兵、岢岚军、经略军等约十万人。

在这样几乎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奇兵能胜,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双方的将士们,也基本稳定保持着一比一的交换比。

然而这些本都是大唐精锐中的精锐,是多少年战火刀枪之中淬炼出来的顶级战力,却就在小小的香积寺一带肆意挥霍着,他们的刀锋指向曾经的同袍。”

“在古代,一般军队的战损比到了三成,差不多全军就溃败了。但香积寺之战,双方战损比到六成时,还在血拼到底。

关键时刻,李嗣业一马当先,带领最精锐的陌刀队组成最后一道防线,力挽狂澜,让唐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香积寺一战仅仅持续四个时辰,大唐军以七万精锐的代价,阵斩安史军六万精锐,俘虏两万,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阵斩纪录。

于是安史之战局势从此逆转,大唐成功续命一百余年。

但经此一战,大唐的精锐尽毁,也开启了大唐的衰落。”

“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曾经守护国家的士兵剑锋指向自己人,曾经一同作战的同伴今日却在战场之上互相攻伐,每一个精锐都是精心培养出来的,却在这种情况下消耗殆尽。”

“这是莫大的悲哀和损失。”】

第183章

【“诗人戴叔伦曾经写过一首诗: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汉时军队如此,唐朝军队也是如此。

在说到郭子仪的此刻,我不禁又想到他的侄子郭昕。

想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派遣大将侯君集率军攻灭了高昌国,后在交河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后来唐高宗和武则天两代攻伐,由此安西都护府的范围越发扩大,盛名在外。

在唐朝国力的巅峰时期,唐朝在北庭和安西都驻扎了重军威慑中亚各国,当时大唐的军队在西域具有不可战胜的神话,“因惧而降之城邦部族不计其数,因敬而投之城邦部族数不胜数。”

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日渐衰退。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大唐曾经从安西和北庭两大都护府抽调回来大量的精锐部队。

安史之乱前,唐朝在安西大都护府就驻军十万余人,而安史之乱后驻军仅剩两三万人,实力与之前已经是大幅下降。而此时与唐朝比邻的吐蕃国则日益强盛,敌强我弱,于是趁着大唐国力衰退之际侵扰安西和北庭。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宗李豫任命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前往安西四镇进行安抚巡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四十多年,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还是少年的郭昕抬头看着天幕,神色楞然。

郭子仪拍了拍他的肩膀,“怕吗?”

“保卫大唐的国土,本就是应有职责。”郭昕神色坚定道。

郭子仪欣慰也难过,他正色道:“如今天机显示,局势未可知,但你做的很好,是我郭家的荣耀,今后也当如此。”

“是,叔父。”

【“在郭昕接任安西大都护后,吐蕃国就看准大唐没有足够的兵力保护河西走廊,很快出兵攻占了唐朝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失陷,也就意味着安西北庭与朝廷的联系彻底被切断,唐朝也基本失去了掌控安西和北庭的权力。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