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为古人讲历史[直播](352)

作者:饼好吃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在今天,国家弘扬传统文化,孔子得到正名,儒家作为历史上份量及其重的学说,又怎么可能真的舍弃呢?

哪怕有糟粕,可是传承几千年的儒家学说思想,却早已在国人心里根深蒂固,人们的一举一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依然被影响着。”

“从儒家起来以后,除了建国前被极端的批评过,何曾跌落呢?

可那个特别的年代,极端尊崇西方文化,极端批评本土文化,归根结底都是爱国者在无望的黑暗中寻找出路罢了。哪里是真的要抛弃自己的根呢。“李一感叹道,然后就意识到自己又扯远了,忍不住咳了两声。

害,反正也是讲故事,哪个时期的也不是很重要对吧。

咳咳。

“总之儒学作为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孔子的地位一直是崇高的。”】

孔子想,天幕的形容词是真的听着不太对。

【“但是事实上儒学一开始也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其一罢了,是显学,但是没办法独占鳌头。

儒家真正意义改变,是自董仲舒开始。”

“董仲舒,一个说起儒家就难以绕过去、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成就了儒家,也为儒家的骂名埋下后患。”】

刘彻眼神一闪,哼笑道:“按天幕的说法,不应该是朕成就儒家吗?”

他露出似笑非笑的神色,其他人却都神色一凛。

卫青心知,那位董大人怕是讨不了好,除非……他看向天幕,依照天幕的意思,只怕以后儒家会裹挟君权。

陛下以儒家为利器,却不是让这利器来伤己的。

董仲舒严肃的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遗憾,陛下是独断专权的皇帝啊……

【“对董仲舒的评价,汉代最权威的两位史学家、两部史书,却差异巨大。

班固的《汉书》对董仲舒极尽称赞,而司马迁的《史记》却近乎轻描淡写,甚至多含讥讽。

当然,这可能是司马迁和董仲舒同辈,所以不能正确认识到董仲舒对汉朝乃至往后千年的影响。

而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人,是后辈,在儒家学说已经影响深远的时代,所以董仲舒推崇备至。”

“学说是需要时间考验的,而董仲舒所推出来的儒学,已经在历史证明过。”

“那么两千年被推崇备至,一朝骂名加身,董仲舒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孔子拧眉,所以他就是个名头吗?

孔子觉得有点好气又好笑,又好奇儒家在后世,在这董仲舒手里变成什么样。

至于学说有所变动,因时而异,因地制宜,这样的道理他自己人也懂。

大周和现在那也是不一样的,后世和现在不一样出现变换也正常。

当然,这种变化是好是坏在当时谁也不能肯定,但是孔子希望的好的。

只是,从天幕来看,可能不太乐观。孔子摸了摸胡须,无声叹了口气。

再看看吧。

儒学是他的心血,他周游列国,希望自己的主张可以得到君王的重用,却始终不得结果。

他走到哪里都是座上宾,而是在诸国征战的时代,列国都不需要儒学。

这是他人生的大憾事,可如今听到后世儒家独占鳌头,他却没有觉得多高兴。

一叶而知秋落,他观天幕也当知道儒家走上他都不能预料的道路。

妖魔化......孔子垂眸,拿起刻刀,他得好好想想。

第167章

【“在了解董仲舒之前,也许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被汉武陛下所推行的大一统。

我们一直强调大一统,那么大一统是什么呢?

它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但是这个时候的“大一统”概念只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早期国家建立之理念。

后来才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大佬不仅将原有的“大一统”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而且还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加强调国内政治秩序的统一问题。

孔子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理想的秩序社会。

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

《吕氏春秋》言:“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两则乱”。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