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当时十分得皇帝信任,并且借此总揽朝政的宦官王振十分贪财,对此颇为不满,因为他将这肉当做自己的,自己割肉当然肉疼,于是下令减少赏赐。
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
皇帝决定御驾亲征。
看起来天子有壮志,刚打,对外敌一点也不怂,哪怕宦官只是不想自己被占便宜所以才减少赏赐也是好事一件。
而国家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传到皇帝手上的是一个富强,军事实力强大,欣欣向荣的国家,打仗也根本不带虚的对不对?“】
朱元璋捂着心口,天幕越说他越心痛,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的,何况是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要被霍霍了,明明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啊,虽然老四不是个东西,但是好歹也没有霍霍他的大明,而是治理的很好,孙子曾孙也干得不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败类啊!!!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明明看起来很强大的国家,却直接被带往滑坡去了。
谁能知道,这位皇帝登基初始,已经是他一生中国家最盛之时呢,谁能知道,此刻的正统朝的已经开始走入滑坡路了呢?”
“谁也不能,就如同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皇帝跟神经似的,亲征就亲征,还要上班带着满朝文武一起去,搁这搬家呢?
你说是要迁都我也是信的,毕竟满朝文武大半都跟着一起走了。
不止武将,还有文臣,什么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侍郎……翰林学士等等,他都要带上一起去打仗。
嗯,也许打着一个人多势众的注意???毕竟看起来更加声势浩大。“李一呵呵道。】
被点名的正统朝时期的大臣都目露茫然。
已知:当今可能会是个昏君,还是个像徽钦二帝似的角色,然后亲征还带上他们一起……
求问:带他们有什么用?郊游吗?难道他们不是在后方稳定大局,负责后勤更合适吗?朝廷不需要人了?
所以,他们的结局呢???
第130章
【“朱祁镇,一个傻逼智障玩意。”李一先骂为敬,“要说别人也是少年继位,他也是少年继位,怎么别人就能在成就一番伟业,他却差点亡国呢?难道是没有来个摄政太后或者摄政王之类的权臣掌握朝政给他添堵所以心里不舒服是吧?”】
大家差点听差了,啥?没有难道不是好事吗?这不是证明被托付江山的都是可靠的臣子嘛。
【“但凡人生多点苦难,都不至于把打仗当成过家家。”
“看看秦始皇,算了,这个已经是皇帝的顶峰了,朱祁镇不配高攀,看看……”李一左思右想几个少年天子的,最后把不怎么喜欢的康熙拿出来,“看看清朝的康熙皇帝,人家也是少年天子,8岁登基,14岁亲政,当时朝野有四大辅政的权臣,康熙就是个吉祥物,但是人家十几岁就知道布局,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布库”之戏,这就是培养自己的人手顺便让权臣们放松对小皇帝的警惕了,等人手磨合的差不多了,就在鳌拜进见时趁机将其逮捕,然后议罪,一举瓦解权臣们的势力,收回权利,成为实权皇帝,这一年人家也就十五岁!”李一在十五岁上加重音。】
康熙被说起往事,顿时露出一个笑容,颇为自得。
朱元璋眉心狠狠一跳,清朝,那就是他大明之后的那个蛮子王朝吗?
他磨牙,不如那个畜牲还不如人家蛮子呢。
刘彻皱眉,不情愿道:“这蛮人皇帝倒是有点手段。”然后顺便再心里骂了一顿朱祁镇,连蛮夷都不如,还活着做什么,浪费粮食吗?
【“而朱祁镇呢,也是八岁登基,也差不多是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三杨辅政,格局和康熙是差不多的,可也许是三杨没跟鳌拜他们一样搞事,让朱祁镇缺了点磨难,所以他顺风顺水的人生终于狠狠跌了个大跟头?”】
三杨缓缓打出一个问号,一言难尽,一时之间居然不知道要从哪里吐槽起好。
张太皇太后狠狠气笑了,爱护皇帝居然还爱护出个傻逼玩意?
朱瞻基恍恍惚惚,错了,是他错了,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不知道天高地厚。
【“算了,”李一突然又摆手,“人家猪猪陛下也是一路顺风顺水,也是汉景帝的掌上明猪,也是少年天子,虽然亲政前被太皇太后压着,但是人生也没什么磨难,可是如今猪猪陛下还是称为千古一帝。”
“所以可能真的就是没有做皇帝的资质吧。”
“而且有磨难没磨难都不影响智商,而朱祁镇的骚操作就跟脑子被狗吃了一样,这真的不赖磨难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