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不是一开始就北伐,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在南边扑通,而南边元朝势力和各路起义军扎堆呢。
要是这些起义军也不是一条心的,你打我我打你,争夺底盘,推翻元廷的事情反而落下了,活脱脱一副十八路联军讨伐董卓的场景再现——压根没有一条心。
而朱元璋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先统一南方,再北伐,统一天下,在这个路上遇到的通通是敌人,通通打死就对了。
而他也确实的这么干了,并且一路打了过去。”
“这也就更加体现朱元璋的牛逼之处,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朱元璋眼里,元廷和起义军是一样的。
起义肯定还是以推翻元廷为主。
怎么说呢?这里面涉及到朱元璋不同时期的思想转变吧。
毫无疑问,元朝是华夏的大一统王朝,现代人也承认,但是古代承不承认元朝呢?
朱元璋北伐,攻打元朝首都时,提出了一个口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而这个口号也就是朱元璋北伐的纲领。
这个时候,朱元璋显然是不认可元朝的正统位置的,而是把元朝当做侵略者,这固然可以看成是一种战略,团结汉人的心的手段。
当然,他应该也多少是这么想的,毕竟他是汉人,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他在《谕中原檄》中也说到过“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也就是说大明是承的大宋的正统,讨伐元朝。
以古代华夷观念这并不稀奇,不过朱元璋更实际一点,他对元立场的演变和他的政治理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即统一理想与反元立场。”
“朱元璋是出生在元末,比起其他朝代末年的主要阶级矛盾,元朝末年更复杂一点,在元朝不但是阶级矛盾,还多了民族矛盾这一重,所以各种矛盾激化下,红巾军等起义遍布大江南北。
但是理论上来说,元朝百年应该也还是影响到生活在元朝治下的百姓的。
而作为一个曾经生活在元朝的老百姓,哪怕生活的很不好,可是朱元璋从出生起就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元朝,所以很大程度上应该会认为元朝是一个正统王朝。
而另一方面,受元朝激烈的民族矛盾的影响,朱元璋思想上也会具鲜明的华夷观念,毕竟他是一个汉人。”
“但是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除了正统观与夷夏观,华夏还有老套的天命观。”
“古代皇帝就喜欢宣称自己是承天命,朱元璋也不例外。
但是元朝都统一天下了,这难道不是天命的选择吗?假如元朝不是,那打败元朝的朱元璋算不算呢?
如果元朝曾经是天命的选择,但是由于皇帝暴虐无道,百姓起义,失去天命,而朱元璋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天命,那是不是更合理一点,毕竟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抛开天命论,从政治角度来说,大明是建立了,但是新朝惯例是要安抚旧朝遗民的,而为了安抚元朝故民,让他们对明朝更有归属感一点,那么明朝也不得不承认元朝的正统。
否则,元朝不是正统,是侵略者,那么那些故元遗民又算什么?”
“所以前期朱元璋是否定元朝的,但是他的想法随着身份的变化也有了变化,当他真正可以争夺天下时,他的想法自然就变了。
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令编写《元史》,这是属于正史的二十四史之一。”
李一又道:“在《明实录》中有记录朱元璋的话:“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也就是说这时候朱元璋的态度无疑彻底转变了,当然这可以理解,毕竟一个合格的皇帝肯定要在其位,说其话,何况“华夷本一家”嘛。”
李一调侃一句又继续道:“洪武三年,李文忠大胜归朝,将擒获的北元太子及各酋首,以及缴获玉玺金印等献与朱元璋。
毫无疑问,这一战意义非凡,所以大臣杨宪建议“应该让北元太子行献俘礼,在太庙进献宝册。”
这一举动是为了突出“法统合理化”,意在通过让元太子在太庙“进献宝册”的方式,实现“中原统治权合法移交”的手续问题,事实上历朝历代都大差不差的会走这个流程。
而朱元璋对此的态度就是《明实录》中这段话,意思是:
元朝虽然是夷狄入主中华,但是在它统治的一百年内,我们的父祖也是在它统治之下繁衍生息的,也曾经希望能够在他统治之下过上太平安心的小日子的。
而如今元朝灭亡了,虽然“让前朝国君献俘”之礼古已有之,但是我作为新朝的开国之主,“不忍心”让曾经自己父祖的皇帝的后裔来“献俘”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