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是因此文人吸收经验教训,所以到了宋朝又反过来大力打压武将。
两者显然都是一个极端表现,一个好的皇帝要学会平衡文武势力,哪一方过大都不好,建议大家以五代十国和两宋为教训,别学!!!“】
黄巢冷哼一声,世家垄断上升渠道,不让他当官,那他就自己抢!
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张纸,纸上还有墨迹,定晴一看,赫然是一首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是他落第之后所写,像那样黑暗没有任何希望的朝廷,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如今再来看,这诗倒是越发应景。黄巢自语道:“我就是要杀,杀他个血流成河,让那么公卿士族都知道我的愤怒。”
【“五代十国不为后世所喜甚至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就是因为之后文人又占据了上风,掌握话语权吗?
当然,文人翻身做主是到了宋朝了,在五代十国,他们的话语权是直线下降的,那么打压文人阶级的五代十国对待军队又是什么态度呢?
都说大宋没人愿意当兵,因为脸上或者身体也会留下刺字,所以很多人都都会骂两宋对待士兵的糟糕待遇。
但实际上,刺字的事情同样出自五代十国。
《文献通考》记载:五代时“征讨不息、师人疲苦,多亡命者。梁祖患之,乃令诸军悉黯面为字,以识军号”。
赵匡胤也是五代十国的人,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于是“北宋初期,凡投充禁军、厢军者,都强迫刺面。刺字的部位除了面部外,还应有两鬓或额角”。
北宋大名鼎鼎的狄青将军就同样脸有刺字。
要知道刺字是上古五刑之一,原名叫做“黥刑”或“墨刑”,也就是给一些犯了罪的人脸上刺字,然后再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
也就是说刺字原本是对犯人的惩罚,让犯人感到羞辱,这是犯罪的成本之一。
结果你们居然让士兵脸上刺字,那不就等于是将士兵与犯人放在同一个地位吗?
要知道凡是在脸上刺字的,就都属于被正常社会所看不起的人群。
可这样的刑法却用到了没有犯罪,反而是保家卫国的士兵身上,仅仅是因为担心他们做逃兵,这谁听了不心寒?哪个百姓愿意去当兵啊?这头一从军,回家乡不但不受欢迎反而人人都拿异样的眼光看着你,你是什么感受?“】
华夏帝王群
唐朝以及以前的朝代都纷纷在群里打下一个大大的问号。
武则天只觉得荒唐,她问道:“婉儿,这后世的操作怎么一个比一个令人不解,难道真的是朕年纪大了不懂吗?”
上官婉儿也是被五代十国和这宋朝的骚操作震惊了,她摇头道:“陛下说笑了,如此羞辱士兵,如何能令士兵奋勇作战呢?”
这哪里是想要收拢军心啊,这分明就是要逼着军队生变啊!
【“据说北宋朝廷为了引诱士兵刺字,防止士兵逃走想尽办法,比如招募时给予入伍士兵的费用因有无剌字所得的费用差别极大,好家伙,这是什么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奇怪打开方式啊???”
“总之,在当时对于军人身份的确定,首先依据的就是刺字。”】
嬴政只觉得自己听到了怎么荒缪的笑话,在大秦,只有百姓争当从军的份,靠着军功制,大秦飞快崛起。
【“咱就说,实不在不行就抄一下大秦的作业吧,虽然也有弊,但是任何制度都是一把双刃剑,而军功制的优越性却是非常明显的,至少百姓不但不会想着逃跑,反而会越发奋勇杀敌获取军功。”
“把士兵当犯人似的,又怎么指望士兵出力呢?何况这还不是出力,是上战场,拿命去搏。”
“在历史上,把这种使人蒙受巨大精神羞辱的肉刑施加到了保家卫国的士兵身上,从唐末开始兴起,五代十国大力实行,直到南宋灭亡才结束。
那么这位想出给士兵脸上刺字的天才是谁呢?
他就是灭了大唐的梁太祖朱温,朱温为了保证自己的军队有强大的战斗力,于是规定战场作战时,如果将领级军官战死,其手下直属的官兵都必须战死,如有生还也要被杀掉,听到这里你们是不是也震惊难以理解?
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是,朱温的这条规定使所有的士兵都陷于恐慌。
想一想,即便打了胜仗,但由于军官战死,这些士兵也难逃一死。
这就是输了要死,赢了也要死的节奏啊,感情将军的命是命,士兵的命就不是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