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作为华夏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的九品中正制,又被使用了数百年,其历史地位是非常值得一提的。“】
“九品中正制?”曹操顿时来了兴致,要知道他任用不少寒门弟子,跟世家的矛盾也挺大的,他儿子是怎么搞的?
许多世家子弟也都好奇的看着天幕,期待他仔细讲讲。
陈群心思一动,难道是他正在构思的那个……当真可行?
【“而曹丕的文学同样不凡,与曹操曹植被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核心代表,这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三曹位高权重,纯粹是人家确实文学造诣极好。
说来也奇怪,当时世家望门无数,而曹家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可愣是在文学上压了那些世家子弟一头。“】
世家:……他们培养的是治国良才,而不是什么文人诗人!
曹操很谦虚的笑了下,哎呀,子桓子健都不错。
曹植抿嘴一笑。
【“一直说三曹,都讲了两个,那就顺便讲讲曹植好了。
在历史上,从来不缺乏父亲兄弟一家子都是名人的情况,无论是三苏还是三曹都是其中的典范。“】
三苏?宋朝以后的人都眼睛一亮,苏轼大大!!!
想听!
【“在三曹中,曹操“登高必赋”,《苦寒行》、《蒿里行》反映的是汉末动乱和民生疾苦,有着“汉末史诗”的美誉,像《短歌行》、《观沧海》等这样的诗作,则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与进取精神。此外还有一些游仙诗,如《龟虽寿》、《秋湖行》等,特点鲜明,率性而发。
而他的散文也没有汉儒文章的迂阔空泛之气,反而是率真自然,文笔简约,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汉儒们:???
曹操摸着胡须,微笑不时点头。
【“曹丕的五言诗和乐府诗清绮动人,嗯,如果看他的诗,和他的身份地位真的很不一样,就奇妙的搭配吧,一般人看见这诗都想不出来这是出自一位帝王之手。”】
曹丕脸色微郝,他的诗哪里不对了。
【“很多人包括曹操都觉得曹丕在文学上不如弟弟曹丕,倒也不尽然。
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部 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他的《燕歌行》更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被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曹丕对王夫之的好感大增,这个人,懂他啊!
王夫之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裴松之对曹丕的散文颇为赞誉,称其为“美辞”之文,行情风格浓厚。”
“此外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的曹丕对于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是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夫之就对他有过评价,说“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曹丕眼睛唰的亮了,只恨未与王夫之生于一时。
王夫之:倒也不必……
这时候谢灵运不服了:“曹子建之才,岂是曹子桓可比?”
【“若非一首《七步诗》,曹丕的名声还不至于那么差。”】
什么七步诗?很多人都感兴趣的竖起耳朵,感觉有瓜可以吃。
“难道是说有人七步便做了一首诗?”郭嘉饶有兴趣道:“那想必还是一首极好的诗。”否则岂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七步诗是一首传唱千古的诗,在现代更是课本必背古诗,很多人对曹丕的第一印象要么来自《三国演义》要么来自《七步诗》,所以《七步诗》对于曹丕的杀伤力可想而知。”】
曹丕:所以写了啥?
【“七步诗有多个版本,但大致意思都差不多,这里就说其中一个版本。”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用豆秸来煮豆子做豆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你我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这么煎熬豆子呢?“】
“彩。”很多人都为这首诗的才思所折服,拿豆子和豆秸来作比,简直绝了。
而曹魏此刻却是一片寂静,很多人都垂着头,并不想听见主公的儿子们兄弟相残的秘闻啊。
曹操气笑了:“这文风,子健写的?”
曹植脸色煞白,他和二哥以后会……
曹丕也脸色难看,以他的聪明自然猜得出来为什么会兄弟相残,可为什么?
兄弟俩感情不错,刚刚还是一起并肩过来的,现在却谁也不敢看谁。
曹操面无表情,感觉头又开始痛了,天幕给的药真的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