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75)

作者:瑜飒飒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鲜族村原来是个大村,得有一两百十户村民,再往前推,钢厂还没建在附近的时候,周遭几十里的地方都是水田,很能产些粮食。

五十年代钢厂成立,不少水田被征用了,许多名下有地的农民变成了钢厂第一批工人,从此有了商品粮户口,按月开资旱涝保收,幸福指数很高。

八七年钢厂扩建厂房,常在峰他爸这种原来没能进厂的农户连田带房贡献出去,光荣地成了钢厂第二批地皮工,但却时运不济,远远不如首批风光惬意,成了厂里收入最低工种最差的那一拨人。

劳苦惯了的人仍旧不以为苦,安居乐业认真生活。

只不过鲜族村剩的地盘就更小了,留下几十户两次红利都没沾上边的稻民们继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天守着轰隆隆的钢厂男耕女织,即使觉得赖以生存的土地日益贫瘠起来也没别的活路可以选择。

直到一几年的时候建筑行业狂热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抢不着市内好地段的小开发商们终于把目光投向了名存实亡的鲜族村,他们看中这里地块毗邻钢厂,觉得盖起楼来能够解决那批逐渐长大,需要与父母分家过小日子但又没有能力购买市区那些昂贵住房的钢厂子弟的生活需求,开始张罗买地。

常在峰他爸当时还动了心,回家说道,“头一次听着期房这个说法,先交钱能便宜不少,咱家也想办法凑凑,给在峰留一套。”

这个打算遭到了常在峰的严词拒绝,“买了你们自己住,我是坚决不要家里管了!”

常海龙知道儿子多倔,只好打消念头。

事后证明这种打消实在英明神武,几个小开发商资质极低经验短少,伙在一块儿硬凑些钱就想干大事了,实际上却应付不了屡次没得好处却把家族翻身的全部希望都压在最后这点儿地皮上的村民,费了好几年的时间都没完全谈拢拆迁事宜,同意的人刚过一半房地产热就已急剧降温,生怕资金链断裂拿不回投入的开发商们赶紧收拢项目减少计划,匆匆忙忙地贴着钢厂外墙这边盖了四栋楼房,除去回迁安置之外还卖了一百来户,剩着大几十间空着也不管了。

自然更没热情操心这一带的配套建设。

养惯了鸡鸭种惯了小菜却只剩下几十平米楼房的居民们就把这里住了一个乱七八糟。

四栋六层楼房距离钢厂外墙不过百米,中间甚至没有栅栏。龚峪提的所谓绿化带根本就不属于小区,还是钢厂早先种下的树林,从那儿翻到里面就是废渣车间,又脏又旷,整天呼呼呼地进出各种大渣土车,噪音极大灰尘极大,时刻没个消停。

这种地方杀个把人没被当场发现,并不稀奇。

只不过……

法医张舫过来说道,“死亡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颈部贯通伤,喉管切断合并创伤性失血过多。”

常在峰不由陷入沉思。

一个小时左右,天还没黑。杀人手法如此利落,却用在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年妇女身上。

不太寻常。

第39章 不断成长

案发地距离居民区太近,为不引起过多恐慌,痕检和法医部门做好初步检查工作之后就将死者装进裹尸袋抬上车拉回市局去做进一步的分析。

现场暂圈起来,由分片派出所的人员对事发地点进行协助管制。

常在峰最后离开树林,大步往车上走。

他妈分开几个阻拦她的民警,走到车边喊了一声,“在峰!”

“妈?”常在峰没太意外,但却蹙了眉头,“咋啥热闹都看?”

“看啥热闹?”他妈叹气,“我是知道你得过来,特地截着!都多长时间不回家了?你没爹妈了啊?”

郑丽是个农村妇女,一辈子安分守己,除了钢厂效益特别好的年头做了一段临时工,剩下岁月全都用在守丈夫和守儿子上面。

常在峰年纪轻轻就当了刑警中队队长,在她眼里算是大出息了。

可是儿子总不回家,这让当妈的人接受不了。

“忙啊!”常在峰回头朝树林里示意一下,“案子都堆住了,回去就得开会,累了直接就睡,往家折腾不起。”

“光干活不过日子了?”郑丽不高兴道,“打仗的兵还得娶老婆呢!你这是工作啊还是卖身啊?”

“说得难听。”常在峰很纵容地搂搂母亲肩膀,“好了!这儿也不是说话的地方,您先家去等着,我挤时间回来。”

郑丽没再为难儿子,幽幽叹息了下,“听说死的是老蒋婆子,这命苦劲儿,熬到这岁数了还没得个善终!”

“您认识啊?”常在峰自然而然地问。

“老蒋婆子你不记得了吗?”郑丽又有一些嗔怪,“就是原来在村里支个机器当裁缝的你蒋娘啊!你小时候的棉裤都是她给上腰,妈不会做。”

上一篇:追燕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