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杨纾凛还倔强地持守着在吃方面的执着,但随着糖衣炮弹的轰炸越来越频繁,她经常被带到陆家开的如园酒楼去蹭饭。
如园酒楼的招牌是最正宗的本帮菜,浓油赤酱,还有保留食材原味的淮扬菜,鲜而不腻。
不过酒楼嘛,毕竟要照顾食客们的口味,总得时不时翻出一些新花样,无论是原料还是调料都比家常更加花里胡哨一些,就此在她的感官王国里打开了一条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当时,如园酒楼来了一个茶港镇出身的厨师,特长是秘制酱香蹄膀。
起初,她觉得啃大猪蹄子实在不符合自己淑女的吃相,可是一旦尝过,她就认定了,这将从一众美味中脱颖而出,成为她的人生挚爱。
如园选用的是小乳猪的后肘,个头不大,肉质却比别家都要鲜嫩。先用明火将蹄膀烤一圈,用镊子将猪毛除得一干二净后再入冷水锅煮开。
焯水之后沥干,在面上用刀划出小口,刷上一层蜂蜜和麦芽糖,丢到油锅里炸至外皮微翻,这一步称为“炸皮”或者“走油”。虽然经过了油炸,但同时也将肥油全部逼了出来,比用普通做法炖出来的红烧肘子香了好几个级别。
大料需要十几种香料,除了日常的桂皮和八角,豆蔻、草果、丁香一样都不可缺,有的还要加入一些带草药味的药料,各家的卤都有几十年的功夫里慢慢摸索出来的秘方。
按照顾客的喜好,每家留住的常客渐渐也就有了分别,杨纾凛爱吃加了香叶的料。
经过砂锅的文火慢炖,蹄膀会达到焖至外酥脆里粉烂的状态,最后用冰糖收汁。
关火后捞上一个来,抽出其中的骨头,不用筷子,轻轻一戳即破,入口即化。
别人家用的成年猪,一个大蹄膀够两三个人分。小乳猪的量,杨纾凛和陆迦南一人一个完全不在话下。
后来,等到杨纾凛出去上大学,放假再回海州时,才发现茶港镇的师傅已经辞了工作,不在如园了。
她追着姨妈问了几趟,但姨妈不管酒楼的事情,虽托人打听但中间隔了传话的人,再加上老师傅似乎不想透露,也就没问出什么所以然来。
但作为一个吃匠,杨纾凛可不会在这些事上善罢甘休。
惦记着这桩心事,每当想起来的时候,她就会去查一查茶港镇有没有什么新开的一鸣惊人的蹄膀店。但苦于连续一年都没进展,这份念想终于还是被放下了。
昨天傍晚,她搭薛禹城的顺风车到达节目组入住的农家乐民宿。按照惯例,她是要先和店主随便唠唠家常,了解一下基本情况的。
其实,她也就随口那么一问,镇上有没有好吃的酱蹄膀推荐呀?
谁知,店主认真想了一下,说东头有一家新开业的,听说夜夜爆满,但因为自己还没吃过,不知好歹。
中途,店主还掏出手机不知给谁发了一条微信确认记忆中信息的真伪,最后告诉杨纾凛确实有这么一家新店。
杨纾凛当即燃起了去探店的热情,趁着新的任务还没压下来,和店主道了声谢,赶紧背起包就往外跑。
在大门口,正遇上了往门里走的薛禹城。
他一把拉住了急不可待的杨纾凛,“你干嘛去?”
“有事儿。”
“马上就开饭,晚饭都不吃了?”
节目组出门在外,通常不是盒饭就是提前在住宿的地方订一桌十菜一汤。
“我不饿。”
“你是不是要出去开小灶?”薛禹城抓着她的手腕轻轻晃了晃,“带我一起去!”
“不是的。”杨纾凛狡辩道,“我就出去随便逛逛。”
“乡下地方有什么好逛的?”薛禹城打量了杨纾凛一眼,“你带我去,我开车。”
“成交,速去速回!”
甭管吃什么,垫背的是先当上了。
杨纾凛蹦跶着往停车场跑,薛禹城跟在后面,先给部长发了一条信息。
【不好意思,小杨胃口不太好。我陪她去镇上买点儿健胃消食片。】
【健胃消食片?我这儿还有,给她拿点儿过去?】
【没关系,您的先留着备用。她需要一周的量。】
【好的。那你让她多休息。】
【好,你们先开饭吧,不用等我了。】
表面看起来,杨纾凛在各种美食节目里吃喝玩乐,比其他灰头土脸跑外景的记者幸福多了。以前,薛禹城就是这么想的。
不过,和杨纾凛熟悉一点的同事都知道,入职几年以来,她慢慢患上了慢性胃炎。虽说这是职场人群里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但工作的原因占了七八成,明眼人一看便知。
杨纾凛平均每周需要探店两到三家,海州城的店跑得差不多、没什么新鲜劲的时候,就得搭高铁当天往返长三角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