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苗恍然大悟,原来头上扎着毛巾是为了避免脸被菠萝的刺扎上。
熟练的采摘工似乎速度都差不多,十几个人几乎齐头并进,好像在田间闲庭信步一般,不同的是他们背后的竹筐里菠萝越堆越高,直到超出竹筐很多,要靠采摘工的脖子和头部抵住菠萝才不会倒下。
但就是到了这个地步,采摘工也没有停下采摘的速度。林青苗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由于每个菠萝果实和顶端的叶子都有刺,所以一大堆菠萝堆在一起的时候,摩擦力极强,还能互相咬合住,所以根本不怕菠萝会倒下来。
真的堆无可堆了,采摘工才会原路返回,将背上的菠萝倒在大棚外的水泥地上。有别的工人接手,进行果实分类和储藏。
林青苗给了很多特写,但是让她纳闷的是,她觉得非常有意思的采摘菠萝的场景,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看数据,在线人数大概是五六万,其实数码并不算差了。但就是比不上昨天的十几万,高峰期的二十多万。最关键的是,几乎没有什么评论和留言。
难道是因为早上没有抽奖吗?但是菠萝地基老板也没有那么多次果可以用来抽奖啊。天天抽奖也显得这个菠萝比较廉价,林青苗私心里是想把“冰糖小炸弹”这个菠萝品牌尽量往品质化、差异化方向去靠的。
她暗自嘀咕了几句,顾霰云正好走到了她旁边。
看了一眼她并不是很有精神的脸,又看了一眼直播界面,顾霰云心里就大概有数了。
直播进行到一个小时的时候,飘过一个弹幕:“怎么还在摘啊。”
林青苗看到已经跌到3万多的在线人数,果断结束了直播:“早上的主要内容就是菠萝采摘啦。我们下午抽奖见吧~”
随后在那低头思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顾霰云递给她一瓶水:“你估计是想不明白的。其实说白了很简单,人们并不喜欢观赏苦难。”
林青苗心里一震。
“我小时候也干过活。帮家里人插过秧,抛秧还好些,插秧真的腰都要断了。摘玉米也是,晒死,痒死,累死。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对我说,‘好新鲜啊,原来插秧是这么插的,‘我估计会气死。”
确实如此。菠萝由于果实比较娇嫩,现阶段根本没有办法机器采摘,只能依赖人工。而菠萝又多刺,看到这么多采摘工徒手采摘菠萝,又在肩上扛了这么多,确实很难让人有愉悦的感觉。
大家看直播平台,也不过想找点乐子而已,并不想看别人苦大仇深的生活。
林青苗确实觉得自己有些想当然了,感觉自己犯了文艺女青年的不接地气的病。
真不能因为前几次直播的顺利就觉得自己掌握了流量密码。今天上午的直播数据给她狠狠上了一课。
听到顾霰云回忆自己小时候干的农活时,她对这些采摘工人也产生了愧疚的想法。她不应该以猎奇的态度展示人家的辛苦。
顾霰云听着林青苗的忏悔,嘴角弯了起来。他抱住了林青苗:“苗苗,没你想得那么严重。就是大部分人不喜欢这个内容罢了。这些工人也没有这么敏感。”
“还是觉得心情很低落。”林青苗靠在顾霰云身上,有些求助似地问,“那我还能想什么方法挽回观众的兴趣啊?”
“我也不是万能的啊。”顾霰云好像真得被难倒了,“不如下午还是让老板上场吧,你不是说他网感超强吗?”
“好吧。”林青苗并不是很满意。这样的话她根本也没有总结出什么直播技巧,也没办法进步。
“其实你的初衷也不过是填补顾客等待菠萝的期待,给他们一个收货迟几天的理由罢了。这个目的其实达到了啊。”顾霰云说。
林青苗一想好像也确实是这样,便没有那么纠结了。
这天下午,顾霰云去机场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农业大学教授、玉米遗传育种专家吴刚。
吴刚此前一直在京市带领着自己的博士生团队攻克我国自主研发的玉米良种,成绩斐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研究出了最高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的良玉99号,抗病毒能力超强的仙玉355号,及以果穗大为特点的京科67号等玉米良种。
虽然吴教授团队研究出的玉米良种在全国的播种面积已经超过上亿亩,但对于美国种子的受欢迎程度而言,还是杯水车薪。
目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改善玉米的口感上。
“现在年代不一样了。之前我们只想着要亩产高,要果粒大,还是穷怕了,先要保障让全国人民都吃饱饭啊。”看着顾霰云已经下完苗的绿油油的玉米基地,吴教授十分感慨,“现在,只有好吃才是硬道理。什么品种好吃,消费者就选择什么,农民也就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