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嫌弃让父亲很不开心,他对母亲说:“快点吃,吃完帮师娘收拾,能有饭吃就不错了,别挑三拣四。”
母亲的眼泪唰的一下就流了出来,又一次证明父亲说的那个词:娇气。
宋师傅敲打父亲的碗:“怎么说话呢,四妹刚来肯定不适应,她家条件好,能嫁给你,知足吧。 ”
“春生,对女孩子说话要温和点,人家大老远跑来又不是来受气的。你再这样气跑了四妹,外面可是太多的人等着 呢。”师娘也有些不满父亲的霸道。
当天晚上,母亲睡在师娘的床上,脚边是那个最小的女孩,两个男娃在师娘的脚边睡得说梦话。
母亲又一次后悔,她想回家,想外婆,后悔没听外婆的话。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大山里,满眼都是寸草不生的戈壁,虽然是春季,但还是冬天的样子,冻的人手都不敢放外面。唯一的好处就是屋子里有火炉,从外面进到屋子里就是一片温暖。
母亲悄悄落泪,仔细盘算了一下口袋里不足的十元钱。要回家,买火车票要 36 元,这相差二十多块那里去找。母亲决定明天早上去找小罗,让她还钱。
“行了,四妹,别哭了,刚来的时候都这样。我刚来的时候 和你一样大,不同的是我是跟宋师傅在老家成的亲,之后来的新疆。宋师傅是真正的复转军人,是跨过鸭绿江的军人,当时还是小排长,我也认命了,你宋师傅人好,勤快,对我们也好,尤其对我,你看这个家都是我做主。你呀,以后和春生结婚了,也要主动掌握家里的大权,不能任由他欺负你,我看你性子柔,他会欺负你。”师娘劝慰着哭鼻子的母亲。
“你看啊,春生还是不错,年轻,模样也俊,四川男人能长到一米七的有几个,人家最好的地方是没有了父母,你这个性子如果有婆婆会被欺负死的。你看没有婆婆多好,你只管过自己的日子。春生除了脾气有点怪,其他没毛病,团员,家里三代贫农,还读了几年书,有文化,字也写的好看。别想那么多,日子过着过着就好了。”
“师娘,这里顿顿都是玉米面吗?”母亲有些不好意思的问。
“是啊,基本都是,供应粮百分之八十五都是玉米,只有那么一点点白面,蒸了馒头就做不成面条,没法吃,只能攒多了再吃。”
“那大米呢?”母亲从上了火车就没见过米饭,更没见过小罗说的大米饭红烧肉。
“更少了,偶尔的一点点,只能熬个稀饭,还是给生病的时候预留的。”
师娘个子大,嗓门也大,干起活来风风火火,但也粗心。
母亲到师娘家第二天,开始打扫卫生,一天下来,房子里整齐干净,被单也被母亲洗了晾晒在火墙背后。师娘和师傅高兴的说:“四妹心灵手巧,我家从来没这么干净整齐过。”
几个孩子的棉衣,母亲只是在孩子睡了的时候,洗了袖口,母亲说,等天热了,孩子换下来棉衣再拆了清洗。
四月的大山还是冰天雪地,中午的太阳能感觉到阳光的温暖,之后又回到了冬天。母亲穿的比较单薄,师娘把自己的一件毛衣借给母亲先穿着。
母亲就这样暂时住在了宋师傅家里。每天都有来串门的,话里话外的意思,想给母亲介绍更好的,都被师娘骂了出去。
母亲每天和父亲见面就是晚上的那顿饭,简单的一两句话之后,没了后续。
第四天,父亲说:“四妹,你把介绍信给我,我去厂部开结婚证,然后我们去照个相,尽快把事办了,不能总住在师娘家里。”
母亲没有丝毫犹豫,把 介绍信给了 父亲,她也不想住在师娘家。昨天晚上,师娘借走了母亲五元钱,母亲口袋里仅剩四元两角了。母亲去找过小罗,让她还钱。小罗很不高兴的说:“催啥,以后还你,这都给你介绍了一个那么好的对象,你不感谢我,还追着要钱,真是狼心狗肺的。”
“我不想嫁人了,我想回家,我真的应该听我妈的话。”
“你看看你,得了便宜 还不知足。春生多好,长得俊,还是团员,还和咱们是老乡,打着灯笼都难找的男人,你看不上,可惜人家看不上我。行了,别胡思乱想了。你如果现在回家去,你以为你还是当初来之前的你吗?”
第3章 结婚
在母亲的老家龙凤镇有一个不成文的多年沿袭下来的陋习,出去的姑娘,只要踏出龙凤镇,不管你在外面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返回龙凤镇的时候,如果还没有成家,单身返回的女子,会遭人诟病。以前你再怎么好,此时也是被人看不起。母亲太清楚自己的处境了,但她还是想回家,哪怕一辈子在家当老姑娘陪着外婆,她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