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比春色更动人(12)

等不到答案,李卫国独自回了刘家峪,连夜组织乡亲们带上生活必需品到高处躲避洪水。村委会连同镇上总共就找出来不到10顶帐篷,在最高的山头上搭起来,让老弱妇孺进去躲着,男人们有的披着雨衣有的披着塑料布,只能绝望的站在雨里眼睁睁等着自己的家园被洪水淹没,束手无策。

或许是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临时发了慈悲心,就在开闸泄洪的前一晚,大雨停了。

所有人如同劫后余生般抱在了一起,开始大哭,后来又大笑,笑着笑着男女老少又呜呜呜哭作一团。

亲历那次暴雨之后,驻村书记李卫国下决心一定要把搬迁的事宜重新拿到台面上来,他是和老百姓一起经历过生死的人,心在那一晚后仿佛也跟着开阔了起来。

几百条人命,比他一个人的仕途重要的多!

2014年的邹水县,不少领导还过着两头吃的好日子,一头向国家伸手要着贫困县专项帮扶款,另一头吸着从老百姓手里搜刮来的血汗钱,天高皇帝远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

不是邹水县的经济发展不上去,也不是摘不掉贫困县的帽子,而是有人压根儿不想断了财路,不愿意让邹水县撕下贫困的标签。

几乎是跑断了腿,李卫国还是把搬迁的事儿办成了。

异地重建的款项,政府出一半,李卫国从民间集资来一半。恰巧刘家峪有户姓杨的人家,只有一位99岁的老太太留守在老宅子里,老人家的重孙在南方做大生意,几乎承包了搬迁所需的另一半款项。

有了钱,新房子很快建了起来。

中央巡视组整顿过邹水县的领导班子风气以后,李卫国被提拔为张庄镇的一把手,只要干得好,任期一满就能转公务员,回到县城任实权部门一把手。

按照道理来说,经历了那场洪水的威胁,搬迁工作应该很容易推进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第6章 隐藏在暗处的村霸

刘家峪村的整体搬迁工作在2016年夏天就做过动员了,令上一任驻村书记吃惊的是,村子里的老百姓似乎对搬迁完全没了热情。

去年9月份,郑志远接手刘家峪的驻村工作,表面上一直按兵不动,私下里和村子里的大爷大妈聊天,多多少少也探听出来一些口风。

新建的村子宅基地是按每户人口算的,家里人多的,分的房子自然大一些,人少的面积就少。房屋也是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清一色二层小楼外带一个农家院,屋内简单刮了腻子贴了瓷砖。

这样一来,村里原本房子老旧的农户算是沾了光,但是那些已经盖了宽敞楼房又做了精装修的农户自然就不愿意搬了。

其中意见最大的就是以刘传刚为首的十几户人家,他们认为政府没给出足够的赔偿,自己吃了亏,带头拒绝搬迁。

对此,郑志远也做了足够详细的调研。刘传刚等人在刘家峪盖的房子确实花了不少钱,但这些人侵占公家宅基地现象严重,也就是说他们盖的房子本来就不合规,自然不在合理的补偿范围以内。

那些人还暗暗的放出风来,如果一家不给补偿200万,搬迁的事没完!

一家200万,十几家就是将近三千万,都快赶上新建房的用度了。

对这种明目张胆讹诈政府的行为,郑志远没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任何的情绪。但他心里是有明确答案的:痴心妄想。

郑志远也旁敲侧击的和村子里部分有搬迁意向的农户聊过,话题刚开始都很顺利,他们确实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可一旦让他们当众表态在同意书上签字,情况立马就不一样了。

“郑书记,电视上说了,14年的大暴雨属于百年一遇,现在刚过去3年嘞,就算再淹也是几十年后的事,搬迁急个啥?”

“郑书记,咱们村原来有一千多口人,现在年轻的都走出去了,村里老少爷们儿加把起来还不到300人,小娃娃将来要考大学去城里,我们这群老骨头活不到下次发大水了嘞!那还搬个啥?”

郑志远也问过村里的年轻人,人家给的答案很佛系。

“郑书记,慌啥嘞?反正新房子已经建好了,等真要发洪水了再搬也不迟…”。

“老房子这边院子大,养个鸡鸭鹅,种两畦葱蒜韭菜吃着也方便。新房子那么干净,把这些搬过去不都弄脏了?先放着呗,房子又跑不了”。

有个别胆大的,会直接和郑志远说,搬迁的事儿他们做不了主,得找刘家峪能说了算的人。

翻过来调过去,搬迁的事还是得经过刘传刚等人的同意才行。

村里人人都称刘传刚为刘老师,他也并非浪得虚名。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要求普及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得上学。像刘家峪这种偏僻闭塞的小山村根本没有学校。

上一篇:美丽有价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