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群对主流和商业不屑一顾,他们当然也该不屑威廉这样正当红的明星。
威廉当初在纽约崭露头角时,常常在街道上遇到要签名的歌迷。可是当初他受到雷的邀请,第一次来格林威治村时,路上仿佛根本没人认识他。
“一个流行偶像歌手?”那些人的眼神中甚至暗藏不屑。
然而这一次情况完全变了,那些街上的路人仿佛都变成了他的熟人。他走了没几百米,就遇上好几个陌生人亲热地向他打招呼:“威廉,早上好!”
甚至还有几个学生远远见了他就脱帽致敬。
仿佛这里有什么秘密团体,而威廉已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有人拉着威廉,一定要请他喝一杯。在威廉表示不喝酒后,又强行把他带进一家咖啡厅。
进了咖啡馆,威廉注意到它的中央有一个简易舞台,此时舞台上有一名歌手正在自弹自唱。
歌手抱着款式简单的原木吉他,翘着腿坐在吧台椅上。
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个金属支架,将一只口琴架在嘴边。这样这名歌手就可以一边用手弹吉他,一边用嘴吹口琴。
他一会唱歌,一会又用口琴吹着间奏,忙得不亦乐乎。
那歌手唱道:“离开我爱的家乡,到这繁华的纽约城,建筑高耸入云,街上风雪交加……”①
他有一把破锣嗓子,如果威廉有这样的嗓音,恐怕当初布朗先生就不会教他唱歌。他加入任何一个乐队,也不会有人让他做主唱。
台上的歌手只有一人,演奏、歌唱、报幕,他全自己包了。
听惯了配器繁杂的歌曲后,这简单的自弹自唱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散了威廉的烦躁。
威廉很难描述那种体验。简单的编曲,比起唱更像在说。娓娓道来的平淡口吻,以及并不出挑的嗓音,但就是莫名吸引人。
就好像,就好像他能代替威廉说出他的心声。
“撕心裂肺去唱,只为了一美元……有人说他爱我的音乐,这一美元也值了……”①
歌手唱完这首歌,在掌声中睁开双眼。
他看到一个漂亮男孩站在面前,笑着对他说:“我爱你的音乐,但我给不了你一美元,因为我身无分文。”
歌手上下打量这名听众,他看到那双紫眼睛,辨认出了对方的身份:“青鸟乐队的主唱?你难道不是个百万富翁?”
“我的这杯咖啡甚至还是别人请的。”
那歌手从舞台上跳下来。
威廉问:“你不需要待在台上吗?为了你的一美元工资?”
那歌手笑了:“我不是这里的驻唱歌手,只是随便上台唱首歌。”
他所言非虚,他下台后,真正的驻唱歌手回到舞台。那真正的歌手也是一把吉他,一只口琴,相同的歌曲风格,威廉却觉得他远远不如之前的这位。
请威廉喝咖啡的青年学生迎上来,与这位“一美元”歌手握手:“鲍勃·迪伦先生!幸会!”
他为威廉介绍:“这是鲍勃·迪伦,新生的民谣之星!”
“过奖了,”鲍勃·迪伦说,“只是刚刚发布了一张不温不火的专辑而已。”
那学生并不这么认为,他解下领带,请威廉和鲍勃·迪伦同时在上面签名。
青年学生说:“曾经我一直认为流行音乐被商业裹挟,没有民谣真诚。威廉让我对此改观了。你们是我最喜欢的歌手,不分先后。”
他又请鲍勃·迪伦喝了一杯咖啡。
那学生不久后离开了,人们总有他们的事情要做。最后反而留下威廉和鲍勃·迪伦,两个人一起在格林威治村闲逛。
“他们一直在谈民谣音乐,那就是你演奏的音乐?”威廉发问。
“你不知道民谣?”鲍勃·迪伦很惊讶,“你知道伍迪·格思里吗?不知道?”
威廉诚实地摇头。
“我忘了,”迪伦恍然,“你是英国人。”
“但我想知道,迪伦,我也想听你发行的那张专辑。”
“那你要去我家吗?我有一墙的民谣唱片。我的意思是,我家离这里不远。”
威廉下意识地开始微笑。在好多年前,约翰·列侬和他说过一模一样的话。
“好啊。”
纽约西四街161号,鲍勃·迪伦的居所。这是一间位于三楼的狭小公寓,没有电梯,楼下是意面店,隔壁是唱片行。
木地板没有一块完好,沙发是用旧床垫改装的,壁橱上摆着一台旧电视,小桌上是一台电唱机,简陋的书桌偷走窗前的所有光亮。
“没有你们大明星的住所光鲜亮丽,是吧?”鲍勃·迪伦开玩笑,语气里带着挖苦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