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尹不想与司徒宰相作对,便提议到此为止,随便找个代罪羔羊顶罪,这事就一笔抹去了,谁也不用担责,更不会得罪几位贵人,皆大欢喜。
偏偏大理寺出了个愣头青古汉卿,加上主张追査到底的大理寺少卿杜文生,两人独排众议,非要査个水落石出,给受害者一个公道。
至于刑部周大人是太子的人,太子怎么说他怎么办事,有扳倒七皇子的机会,太子自是乐见其成,就算只砍掉七皇子一只臂膀也成,太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
这时候,皇甫漠云拿出皇甫青彦通敌叛国的证据,在与敌国的往来书信中明白的点出两方联手害死前忠义侯的事实,并带出军中姦细若干名,有的甚至并非本朝人。
一时间,风声鹤唳,朝廷为之大动蕩,不少人被走马换将关入大牢,朝中官员一片大换血,原因无他,联姻。
朝中大小官员和世家或是名门大户盘根错节,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那么点姻親关系,互为嫁娶,甲是乙的小舅子,乙是丙的姊夫,丙是丁的親家,丁是甲的连襟,一牵扯下来全是一家人,这事办还是不办?
皇上也是借此斩除司徒宰相的羽翼,一波大扫蕩后,相爷门下的学生落马不在少数,调职的调职,外放的外放,革职査办的待在府中静候消息,起复无望,闹得人心惶惶。
天子一怒伏尸万里,皇上是最后的大赢家,不仅收回手中的大权,还把司徒宰相一派的党羽打压得连头都不敢抬,个个如过街老鼠躲起来,唯恐受到波及。
“古大人,人你带走吧!我已经……仁至义尽了。”皇甫漠云一转身,背向皇甫青彦,眼露痛色。
“好的,忠义侯,这事你做得对,不要自责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犯了错就该去面对。”忠义侯也不容易,三代长上尽丧親二叔手中,皇甫漠云的……大义灭親有多难,教人情何以堪。
通敌叛国是满门抄斩,罪及九族,但皇上法外开恩,顾及皇甫漠云也是被害人,被追杀多年差点没命,因此将长房与二房隔开来,自成两家,皇甫本家不算在叛国罪名内。
皇甫青彦及其妻子司徒嫣然,以及二房的下人和手下一律流放宁古塔,遇赦不赦,终身在苦寒之地受罪。
没有在西市斩首示众是皇甫漠云親向皇上求情,愿用忠义侯爵位赎他二叔一条命,毕竟人非草木,他还是无法狠得下心,眼看与父親长相相似的親人身首分离。
皇上允了他的请求,但并未收回他的爵位,语重心长的体谅他为人小辈的为难,让他入金吾卫,掌理皇城守卫。
在一片哭声喊叫下,事情终于落幕,忠义侯府内压抑着一股肃杀之气,一下子少了一半的人,里里外外显得冷清,更有种人走茶凉的凄凉,府内没有一个人敢高声阔谈。
“圣旨到,忠义侯接旨,皇上赐婚小医圣杜氏之女,忠义侯快摆香案,圣旨来了……”赐婚?
眉头一舒,面带冷意的皇甫漠云终于露出几日内唯一的笑容,面有喜色,带着章伯等人迎接圣旨。
等到她了,他的姑娘。
*
很多、很多年之后。
新帝登基第五年,当年的太子接下皇上的禅让诏书,在众臣子的拥载下登上九龙宝座,贵为天子。
当然还是遭遇一点点阻碍,死灰复燃的司徒宰相又重组一股势力与太子一派相抗衡,意图扶持七皇子上位。
但是杜巧乔说了一句话——枪杆子出政权,有枪的人最大。
司徒宰相是文人之首,手底下带的是能言善道的文官,群起以文章攻讦,妄想以言论压制天恩。
可惜在忠义侯皇甫漠云的带头下,强制以武力“说服”,那句老话亘古不变,不服就打,打到你服气为止。
被打得不成人样的文官哪有半丝宁死不折的骨气,纷纷投诚,大肆赞扬太子的仁心仁德。因此太子成了新皇,老皇帝是太上皇,忠义侯有功在朝,新皇一上位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封功臣,皇甫漠云连跳三级,荣任一品护国公,妻杜氏封嘉邑长公主,封地陈阳。
因为杜巧乔早年对皇上有救命之恩,感念至今的皇上本人不敢或忘,这些年在小医圣的圣手调理下日渐康见,不只不见病痛,连个头疼脑热也没犯过,太医院形同虚设。
不过也与她献上霹雳子的配方有关,怀璧其罪,当年调查黑衣人事件时多少有些蛛丝马迹,与其被查出来引起上位者的怀疑,还不如主动上缴,博个“功在朝廷”的美名。
此外嘉邑长公主的封号实至名归,包含陈阳县在内的三个县城,二十一个乡镇,百来个村子都是她的封地,山里村倒是成了朝圣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