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323)

【咦?熟人啊!】

“在这里在这里!”

对方满头大汗地挤着人群过来,站到许烟杪面前,一揖到底又慢慢抬起身子:“在下便是陕西兰县儒士高……”

“你?!”高贺抬起头的那一瞬间,惊到太阳穴都用劲突了一下。

许烟杪???

会试考官???

怎么可能!许烟杪和他年龄差不多大啊!!!

作者有话说:

四更入场,参考:

于四更时搜出,黎明散题,申时初稿不完者扶出

——《明实录宪宗实录》

作弊坎肩

某次拍卖会还展出了一件清末的“作弊坎肩”,四书五经都抄在了上面,四万多字,字也仅三四毫米大。令人诧异的是,坎肩上的字是用毛笔写的

——《历史爆笑冷知识》

贿赂皂隶:

考生们为了将夹带送进去,会采用贿赂办法,负责搜检的皂隶只要得到几锭银子,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高喊搜过无事了。

——《历史爆笑冷知识》

搜查出夹带的惩罚,参考:

诏申严怀挟传递之禁,犯者执送法司问罪,仍于礼部前枷号一月。

——《科试考》

点名进场时严行搜检,入舍后详加伺察,如有犯者照例于举场前枷号一月,满日问罪革为民。

——《礼部志稿》

坎肩不用说了,穿着就进去了,字在里面。其他作弊工具,带进去的方法有很多,有的藏在鞋垫里面,有的藏在衣服夹层里面,有的隐在文房四宝里面,有的隐在蜡烛里面,有的藏在食品之中,有的放在考篮夹层里,有的专门定制双层帽子,有的专门缝制带屉靴子,有的甚至藏在【肛】【门】里带进,也有的干脆将参考资料写在身体某一部位

——《历史爆笑冷知识》

第一种发明叫“银盐显影”,我想这一定是一位“化学家”发明的。其方法是用盐水在衣服里写字,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但用蜡烛一烘烤,字迹再现。这种绝妙的方法,用在江湖上和军事上传递情报,我想也是不错的方法。至于其中的奥妙,只有用化学反应来解释。

——《历史爆笑冷知识》

另一种发明叫“隐形墨+胶水作弊法”。所谓隐形墨,是一种叫墨鱼墨的东西,这是一种蛋白质,书写后半年时间内字迹会分解消失。在这种墨里加入一种透明鱼骨胶,提前半年在衣服上写好,墨迹分解看不出来后可变成“无字天书”,等到考试时,汗水恢复透明胶的胶性,在衣服上再撒上一些灰尘,字迹重现,就可以打小抄了。这种“隐形墨+胶水作弊法”和“银盐显影”道理差不太多,都是利用化学反应。

——《历史爆笑冷知识》

甚至殿试也敢夹带:

在殿上搜出夹带,比交刑部治罪者一人,名如山(戊戌同年)。

——《曾国藩家书》

乾隆九年(1744年)顺天府乡试,头、二场各搜出夹带21人。由于搜检威慑,大量蝇头小卷被遗弃在贡院外各角落。第二场点名,竟有二千八百余人不敢入场考试,而入场参加考试者,因为没有夹带而交白卷的68人,不完卷的329人,文不对题的276人。如此情景,不仅说明夹带积弊之重,而且说明士子庸滥之甚。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文里的科举还没那么烂,但许烟杪能抓出二十个人,也不能说烂。只是属于正常的作弊人数(),毕竟考试人数总数差不多一千人,总有人会想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会试人数参考:

建文二年春,天下之士贡于乡者咸就试于礼部,盖几及千人

——《会试录叙》

第128章 哥哥你错啦~

为了科举相对公平, 避免考生有意去接触考官,在入场之前,考官有什么人是不会对外公布的, 尤其是主考官——除了朝廷官员, 没人知道主考官是谁。

当然, 如果你来京城后, 盲选一个官员前去拜访,对方又恰好是科举考官, 只要没有舞弊证据, 都可以视为巧合,不碍事。

所以不少举人来到京城后, 热衷带上自己的文章去四处拜访官员, 就是想赌一赌运气,看看能不能得到考官青睐。

高贺之前也做过这样的事,还把卖祖宗得来的那半个皮袋的银子全用来打点各处官员的门房, 请求他们将自己的拜帖和文章放到家中老爷面前。

现在你告诉我,我其实就认识一个考官?!

高贺眼中一下子就蓄满了泪水。

我、的、钱!!!

许烟杪验过他的身份后,笑着说:“进去吧, 别忘了看大门上的全场席舍图, 对号入舍。”

白色的木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