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被读心后我助始皇一统四海+番外(354)

作者:江南知微 阅读记录 TXT下载

王绾正要再辩,却见一相貌持重的中年宗室子弟已匍匐上前,大声赞道,“李廷尉言之有理,王上英明,我秦国既有高产之粮,便无须再耗费更多人手于土地之上,如此一来,便可松绑商君经商之限制,让更多商贩前往列国兜售我秦国商品...”

说着,他还面露兴奋道,“如今我秦国除了澡豆牙刷牙粉,还有精盐、铁锅铁器、植物之油...这等皆是高价暴利之物!王上,若能将经商禁令放开,臣亦愿为国走商队,将我秦国这等物资全换成粮食和黄金!”

宗室子弟暗暗骂了一句马屁精,便纷纷调头附和了这话,如今老庶长已昏迷,他们着实不敢跟君王对着瞪眼啊!

王绾瞳孔猛地一缩,果然,下一瞬便听李信与王翦先后赞同此言,认为今日之秦国,早无须将重心只放在农业之上,若能农商通行,便能钱粮双收,不甚美哉!

至于税赋一事,王翦乐呵呵带头承诺了,无论王上将税赋减至继承,他爵位所带的封地亦跟着减至几成。

君王既然决心已定,封邑最大的宗室也表了态,再为这点利益隔岸看众人争辩下去,想来会惹来君心不悦,他向来是极识时务的,至于变不变商君之法,如何变,不是他该操心的事。

而这时才搞明白税赋与封地利益挂钩的桓猗,也急忙大声表态道,“王上,臣也一样!”

李信李牧亦跟着附和了此言。

如此一来,文臣便有些尴尬了,按理来说,宗室之封地是最多的,其次便是王翦这等屡屡为国立下大功的武将,文臣官职虽高,若无昌平君那等特殊超然的爵位,实则立功封爵的机会是比不上武将的。

眼看利益受损最大的两个群体都改了口风,有些文臣也稀里糊涂跟着附和了起来。

王绾与隗状对视一眼,二人乃老秦人出身,先祖又为秦国立过大功,如今这满朝文臣之中,他们的封地是最大的...

但大势已去,眼看殿中附和之人越来越多,二人不想落得老庶长那般下场,只得跟着高呼“王上英明”。

一场突发变故的庆功宴,便这般莫名其妙地收了尾,嬴政当场考验一番那带头的宗室子弟后,便下诏任命他为新任驷车庶长,此人既懂得维护君王体面,又肯拉下宗亲的脸皮带人跑商队,倒能先用着看看。

底牌既然已亮出,宴会散去后,扶苏便抱着明赫命跟李斯一道前往章台宫,听父王继续与他商议减税之细则。

李斯沉思一番后,道,“臣以为,阳武小郡近两年新增人口多了九万,比颍川大郡新增人口多了近两倍,可见三成税赋与鼓励新生儿等小恩惠,是让阳武百姓极满足的。故而,我大秦各地税赋,可减至三成便可...”

这时,站在李斯身旁的扶苏却出声提醒道,“父王,老秦人跟随秦国南征北战,供养国家多年,吃的苦头是最多的,可否为他们多减些税?”

李斯急忙道,“长公子,不可!王上既要收服天下人之心,便不能凭空为老秦人与新秦人划出界限来,如此必引发人心不齐...”

神画之中,秦国正是亡于人心不齐,六国之民仍将自己视为故国旧民,实在让人心有余悸。

扶苏蹙起眉头犯了愁,他想让为秦国吃了更多苦头的老秦人过得好些,却不想让秦国内乱...

君王沉吟道,“入我秦国傅籍者,皆是秦国之民,但老秦人着实为国吃了多年亏,新政若以傅籍年限划分,二十年为限,何如?”

李斯与扶苏俱是眼睛一亮,李斯忙笑道,“王上英明!若以傅籍年限划分,则先前迁来秦国之人,亦能享受些税赋优惠,如此一来,便无人敢说我秦国只为老秦人减税更多了..”

先前,昭襄王打下一些城池时见城中青壮劳力颇多,便并未将城中之民遣返,说起来,他们也为秦国兢兢业业贡献了数十年税赋,此番自然也在优待之行列。

很快,君王便定下规则:

在秦国已傅籍满二十年之家,可享受三成税赋优待;土地不大的阳武郡因是试验地,便仍按三成收取。

傅籍未满二十年之家,则减税为四成税赋。

李斯赞叹道,“在全国范围内,从六成降为三到四成,王上已是大善之仁君,纵便是新归顺秦国之民,亦能比在故土之时少缴纳两成税赋,如此一来,众人定不会有半丝怨言!”

新来秦国之民安生住满二十年,也能享受到更低的税赋之利,他们又有何抱怨的?以李斯极擅揣摩人性之心理暗暗设想了一番,恐怕那些新来之民,只会抱怨自己未曾早些偷跑来秦国吧?

如此仁君,当世只此一人。

至于嬴政为何不一次到位多减几成,自有他的考虑,眼下还有三国未灭,待六国俱灭,重修六国河渠道路,少说也需耗时数十年,耗资巨大,再者,还有匈奴百越之地要打...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