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能想到的问题有「公共政策落实」有待改善;建议的话应该就是「减少放任主义」和「增加贸易壁垒」。”
陈念咬着筷子,纳闷对方说的明明是中文,为什么进到她耳朵就变成加密语言。什么公共政策,什么放任主义,什么贸易壁垒;她不是学语言学的吗?
“这是我目前一个大概思路,这本书你不用通读,将我标注的关于理论框架那几章吃透就行。先看看能不能找到灵感,我们有数据支持,结论不难推导。不过注意一点,不要妄下结论倒推原因,要根据数据源推导结论。”
“嗯。”陈念重重点头,见他那份笃定,心里也安定几分。啃书嘛,难不倒她,至少大方向有了。
“吃饭吧,我真饿了。”蒋律埋头唆面,啧啧感叹,“和小时候味道一样。”
陈念心想这个人情算是彻底欠下了,占用刚出差回来的老板仅剩的周日下午不说,现在还让人饿着肚子给她讲解。想到这,瞬间羞愧难当,“你多吃点,不行再加一碗。”
“我够了,周末平时都做什么?”蒋律吃饱了,一本满足。
“泡图书馆,回家蹭饭。”陈念尴尬地笑笑,“是不是听上去很无聊?”
“比我有意思多了。”
不知不觉回国两个多月,这里对蒋律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眼前的城市和他记忆中的大相径庭,只有走在市中心某些小路时,依稀能看见旧时模样。
“这些年城市变化很大,我平时活动范围很小;那天去浦东看展,差点迷路。”
“的确。我家人都在国外,小时候的玩伴早就不联系了。以前读书的时候到处考察调研,工作之后却被框在这套西服里,哪都去不了。”
“我记得你学过地理专业?好玩吗?”
“好玩啊。”蒋律眸光一闪,像是被戳中什么宝贵回忆般若有所思。
气温宜人,周末晚上的福州路热闹异常。陈念吃了八分饱,不着急回寝室,打算和蒋律告别后逛逛消食。蒋律却没有急着打车回家的意思,慢悠悠朝着地铁站的方向走,行李箱滚轮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三三两两的高中生们扎堆文创用品商店,蒋律捕捉到陈念不断飘忽的眼神,顿住脚步,“想进去逛?”
“嗯。”其实并没什么好买的,可架不住血液里流淌的「买文具」基因,好像路过文具店不买几支笔几个好看的记事本,心里总痒痒。
“一起吧。”
“您...你不用回去休息?”
“哈哈,七点还不到。”
一进店,陈念两眼放光。这么多年她秉承「差生文具多」的特质,买了一箩筐的笔和本子,还嫌不够。现下她东挑挑西捡捡,嘴里振振有词,“斑马还是三菱呢?”
一旁的蒋律耸耸肩,抽了三支笔,“反正我是三菱党。”
陈念噗嗤一笑,“行吧,那我买斑马。”
笔挑完了,还有花花绿绿的记事本。陈念一手拿一本,互相比对着,“都好看。”
“你慢慢挑,我去后面看看。”
蒋律慢慢踱步,日光灯照射下,那些挂在墙上的小玩偶笑起来格外开怀。店内的欢笑和人行道传来的的嬉闹融汇,如丝线般缝补了「异乡人」的失落缝隙;再一嗅,空气里飘着若有若无的炸鸡香味和奶茶香精味,竟意外好闻。
过去几个周末他不是窝在家里补觉就是漫无目的在公司附近闲逛,游离于人群之外,一时半会难以完全融入;心始终卡在「过客」这档,不上不下。
而此刻他忽然意识到,这里变了又没全变。
不远处的陈念依旧举旗难定,某一瞬间她抬眸,朝蒋律挥挥手,做了个嘴型,“走吗?”
“买好了?”蒋律折返走到她身边,觑一眼,看不出她手上的两本和柜子上那一排有什么区别。
“嗯,你没什么要买的?”陈念瞧见他手上依旧只有那三支中性笔。
“没有,看看就很开心。”
二人并肩朝收银台走,陈念脚步一顿,指着柜橱陈列的手办喜笑颜开,“路飞诶!”
“你也喜欢?”
“你?”
“阳光开朗的路飞,谁不喜欢。”蒋律凑上前,“他人格健全,只要对方底色是好的就能包容一切。”
“有品位。”陈念赞许地点点头,眼神落在路飞身上一时半会挪不走。
“这算是夸我还是夸你?”
“都夸。”
“谢谢。不买?”
陈念摇摇头,“寝室放不了,家里书柜已经有三个了。”
“可这个是编年史的路飞。”蒋律故意的。
“哎,是哦,我家都是一番赏的。”陈念禁不住诱惑,意志开始摇摆。干脆扭过头,“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