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此一案,朱知府的仕途怕是断送。他也停止了嚎哭,一脸木相,不晓得方才是否假做慈悲。几房姬妾因这事变哀哀啼泣。太医匆匆赶来,给昏迷的李明香服下鹿角酒。
裴训月提起月白衣袍,在朱广弦无神目送下,跨出了朱府的大门。一道相送的,还有京兆尹孙荃。
“我先行回僧录司处理积案。多谢孙大人今夜雪中驰援,才得朱府一案水落石出。”裴训月谦辞。
“哪里,我左右不过是个传话筒罢了。”孙荃憾道,“靠大人严明才让真凶伏法。大人,我送送你。”
话虽如此。京兆尹可是个京城官场里的上下求全之位,而听说孙荃久居此位堪堪七载。何来稚笨,藏拙罢了。世人皆知李明香此案难判。烫手山芋,不如扔到裴家手里。
裴训月此番虽保了李明香不受刑罚,却没有保下她的名声,当众逼讯,算得上一点小小反抗。
毕竟,枉死了翠珠和小棠。
谈话间,二人已经走至僧录司门口。那面硕大的路鼓被擦拭得一尘不染,夜色中边缘闪烁金光。鼓面留下斑驳的旧人掌印。裴训月盯着,忽然想起三五日前,翠珠奔来敲响这面鼓,随后走进僧录司,叽叽喳喳,讲自己被冤,无罪。三寸的红指甲翘起来,像一把子清透的玛瑙。
那竟是与她最后一面。
再敢争斗又如何?换不来性命的凭恃。
也许出身才是最大的凭恃。可李明香有了出身,却仍旧保不住儿子的安危,要拱手送到天津卫才求来无虞之全。
从僧录司往前望,长街后便是高可齐天的利运塔。修葺的工奴们汩汩转动水轮梯,往窟中更深处去。那儿伸手不见五指。
裴训月忽然觉得天地间有张巨大的网。只是从前她看不见。
“告辞。”孙荃送到僧录司口,策马离开。诸人进了东厢房。木几上,摆着余下的案卷。红姑靠过来给灯添油,忽然间,裴训月握住了她的手。
“我想家了。”她说。
红姑无言。一旁的林斯致亦沉默。伤感俱漫上心头。忽然间,一阵疾风刮过,众人觑那油灯忽明忽暗间,烛影好像小山重叠。案卷也被风吹得响动,哗啦啦翻过数页,刚好停在描摹化虚的死相那张纸。
微小的朱砂点在人像背后,以兆此处失血。
翌日。
裴训月起了个大早,叫红姑陪她去北坊东街一趟。
“作甚?”
“去寻金吾卫刘迎。”裴训月道。
二人脚程都快,不一时便到了座素净小院前。一位貌美但并不年轻的妇人揉着惺忪睡眼出来:“请问寻谁?”
“金吾卫刘迎,”裴训月笑,“想必这位是嫂嫂?”她作揖,“我是他衙门里的好友,过来问点私事。来得早,叨扰了,恕罪。”
瑞娘还了礼,便请二人进了里屋。“龄儿!来跟客人问好。”瑞娘喊。一个小男孩正在喝粥,闻言,哒哒跑过来道句万安,又一溜烟地跑走。
“这是我儿子,他怕生,见笑了。”瑞娘道,又引着裴训月往里走,“家里小,你们要谈事情的话,请进这间房吧。”不一会,便见她端来两杯热茶同些果子。裴训月瞥一眼房间,四四方方的,摆了张小几,堆了不少杂物,但都收拾齐整。“这是迎伢儿平时读书的地方,不临街,安静,方便讲话。大人稍坐。”她温柔笑笑,放下茶盘,半掩了门,去唤刘迎。
“小门小户,礼数如此周全。”红姑用木箸挑了挑茶果子,诧异道。那茶果粉白相间,状如鲤鱼,鳞片栩栩,比三仙居只售贵客的还要精致。
“民间妇人手巧,也是有的。”裴训月喝了口茶,“不过,这些巧物儿一般自己家里不吃。能立刻就奉上来,难道这刘迎经常有客?”
话音刚落,只见门外一个青衫落落的男人走进来。眉目生得清俊温润,正是金吾卫刘迎。看神色,显然是刚睡醒,冠发胡须却收拾得清爽。
“红姑,你去帮我再倒杯茶。”裴训月猝然道。
红姑诧异,但仍旧接了茶杯。离开前,她仔仔细细剜了刘迎一眼。空手,衣衫晃荡,没有武器。不知为何,心里却如惊雷将落般不安。习武之人素能嗅到杀气。红姑脚步一顿,刚回头,却见裴训月已经关紧了门。
屋内。刘迎与她对坐一几。“裴大人。”刘迎请了安,落座,啜口茶,又笑,“大人怎得不尝尝?这果子是我家瑞娘亲手做的。”
“多谢款待,但我用了早膳才来。”
二人于是无言。茶水热气蒸腾,香味弥漫。裴训月盯着明窗净几,忽道:“刘迎。”
刘迎抬头,定定看她:“大人请讲。”
“你为什么杀化虚?”她轻轻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