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罗肯定道:“一定不会赢,不过你一定会平安回来的。”
怀瑾不相信,笑了笑:“借你吉言。”
第二日随军出征,桓齮为主将,蒙恬为副将,尉缭是护军都尉,她是尉缭的副手。行军打仗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说打就打,首先要派使者递上战书,把战场控制在两国交界处。
这次是从赵国南部打过去的,桓齮准备从漳河正面渡河攻赵国平阳,但是尉缭并不赞成。刚到达战场休整的第一天,领将内部就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尉缭建议从漳河下游迂回到赵军的侧方进行攻打,只是这样一来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
桓齮听不进话,只是道:“我才是统帅,你们可以献计进言,但无权命令我!”
于是大军休整之后,他就派人从正面攻上。赵将领军是扈辄,怀瑾对她有些印象,赵国每逢过年父王进行封赏时,总会有扈辄一份,据说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总是身先士卒冲在士兵们前面,因此深受士兵敬重。
桓齮发动第一次攻击,交战半个月,扈辄站了上风,秦军阵亡三百士兵。
作者有话要说:
历史上政哥这一次的出兵失败了,具体原因未写明,只是说桓齮战败逃走。所以文中我让赵姐也跟着参加了这次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这是赵姐又一次不信邪被命运吊打的惨痛经历……
第97章 不循常理
这时尉缭又提出从下游进攻,这次桓齮道:“我们已经发动了第一次进攻,赵军又不是傻子,我们绕到下游,他们会没有准备吗!”
尉缭道:“只需调一万士兵即可。”
桓齮嗤笑:“尉大人与我说笑呢,一万士兵去下游,那主战场怎么办?我并不认为从下游攻击的胜算有多大。”
怀瑾实在忍无可忍,道:“尉大人不是你的部下,大军出发前陛下说了,出兵排阵,你和尉大人共同商议!桓将军如此独断专行,听不进话,叫人如何与你商议?”
桓齮此时穿着铠甲,不怒自威,他觑着怀瑾,轻蔑道:“我的军营中,还轮不到你说话。”
“她是陛下亲封的中常侍!”一贯好脾气的尉缭也有些不耐。
“战场上,主将为大,我若有得罪,回咸阳了你大可跟陛下告状!”桓齮道。
怀瑾看了蒙恬一眼,道:“蒙副将!”
蒙恬是第一次上战场,见他们三人争吵,他一句话都插不进嘴。这时见怀瑾使眼色,蒙恬才上前请命:“末将愿领军一万从漳河下游进攻。”
桓齮根本不将蒙恬放在眼里,只是道:“蒙副将,你是我的副将,还是中常侍的副将,他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你也言听计从?”
蒙恬涨红了脸,但还是仗义执言:“末将只是觉得尉先生说得在理!”
桓齮冷笑:“休得多言,我是主帅,你们三个不愿听我的,可现在就走,回咸阳向陛下参我!”
怀瑾气急,这个桓齮简直是油盐不进,尉缭只是按着她,让她不要再顶着来。
桓齮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战了三天,死了千人。怀瑾再也按捺不住,抓着蒙恬冲进桓齮的帐篷,让蒙恬立即请兵出征。
两次的失败,桓齮终于同意,让蒙恬带了一万精兵偷偷从漳河的下游迂回到到扈辄的侧后方。他冲散后方军,扈辄一定把主力都撤回到后面,到时前面的兵力就少了。
扈辄带了赵军十五万兵,而桓齮这边只有十万兵,想要以少胜多,只能出其不意。
尉缭也跟着蒙恬一同前去,怀瑾留在主营里,负责蒙恬他们的援军。
果然,在蒙恬他们离去的第三天,赵军的阵型突然散了,桓齮这时立即吩咐清点兵马,准备再次从正面出击。但清兵时,他共清了九万人,要把所有兵力全带到正面战场。
怀瑾立即阻拦:“所有士兵全随将军去,那后方援军怎么办?”
桓齮冷笑连连:“尉大人深谙兵法,喜出奇兵,他一定能全身而退的。”
看赵军那边的阵仗,几乎是派了六万多兵前往后方,蒙恬他们只有一万人,再怎么用兵如神,只怕也难全身而退。怀瑾想也没想,脱口而出:“不行!你必须留四万人前去支援!”
桓齮拉下脸,刷的一下抽出腰间的佩剑搭在怀瑾肩上:“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你三番五次干扰军务,信不信我现在杀了你!”
营帐里的人都惊呆了,其中站出一个人,好像是一个都尉,他道:”将军,蒙副将他们已经发起攻击,赵军一定会顽强抵抗,他们走时您便发了军令,其中确实有四万人是要前去后方支援的。“
这一瞬间,怀瑾真的相信桓齮的剑会砍下来,瞬间理智下来,怀瑾任由剑架着脖子,面不改色道:“桓将军,若我与尉缭都死在战场上,您信不信,就算您打了胜仗回去,陛下也不会封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