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方,大申世家之一——沈家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也是沈不随的表弟。
郑沈弦不用想,都知道对方会说什么糟烂恶心话。他不在乎沈方怎样,可若是佛子……
越浮玉倚在窗边,明艳凤眸微敛,许久后,她放下车帘,摇头道,“不必去拦,佛子若是有心说什么,拦也拦不住。况且,本宫信他。”
昨夜,蕴空并未答应她的请求。
佛祖公允,不偏不颇,不妄语不绮语。他不会因为她请求,就替她说好话。
越浮玉并未失望,因为,这正是她想要的。
她不需要蕴空帮她,她只需确定,他不会站在她的对面。
红色指尖轻叩车门,马车再次向城东驶去,高台之上,蕴空若有所感,向门口望去,只看见一抹红痕。
*
辰时一刻,讲学正式开始。
因为是公开讲学,百姓较多,蕴空挑选了佛经中最基础、也是最经典的《妙法莲华经》,他沉心静气,朗声诵道,“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三月夏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年轻僧人清冷有力的嗓音在国子监缓缓荡开。百姓们大多凑个热闹,他们来听经,只是因为那句传言‘佛子渡世人,如听他经,能成佛正果’。
然而真正坐在这里时,仰望着神情清傲的佛子,他们的心忽然平静下来,闭目随着佛子的声音思考,竟没有一人离开。
两个时辰后,国子监内已经挤满了听经的百姓,各个闭目沉思,若有所思。蕴空讲完《妙法莲华经》前三卷,放下经卷,平静的目光扫过众人,“谁有疑惑?”
前排的沈方偏头,向身后人群使个眼色。
很快,一个商贩模样的男子站出来,他皮肤黝黑、粗眉大眼,看上去十分憨厚老实。
他粗声粗气道,“大师,您讲那成佛后的世界好哇,但为何那里只有男子,没有女子?难道女子不该出家?”
高台下首位,明悟蓦地皱眉,这是什么问题?佛经何时这样说过?
蕴空面色不改,他沉声道,“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
“佛渡世人,不分男女,但分是否修缮行业。男子可成佛,女子亦可成佛,但贪着于五欲、造无尽的恶业之人,定不可成佛。”
最后几句话,他已显出几分冷厉,显然在斥责对方胡言乱语。男人脸涨得通红,讷讷退回人群,很快不见踪影。
人群哄堂大笑,蕴空冷淡看着那人离去,黑眸缓移,他看见高台之下,四五岁的小姑笑着躲进母亲怀里,白发苍苍的老妪拄着拐杖闭目晃头,年轻的女子露出温柔的笑容。
这就是她想修的道,
这就是她想渡的众生。
蕴空忽然闭目,他捏紧佛珠,哑声开口,“贫僧听闻永照公主办女塾之事,此乃大善,佛亦喜之。”
沈方骤然起身,当即变了脸色。
一刻钟后,这个消息传到尚书府,礼部尚书猛地掀翻桌子,茶盏轰然碎开。
……
临近午时,讲学结束。
众人离去后,明悟独自走上台阶,他望着双眸半阖的师弟,面色复杂,“师弟,佛不预政,你不该说那句话。”
突然出现的男子,有关开女塾的传闻……明悟虽然不懂政事,但也隐约感受到几方势力角逐。
下山之前,方丈曾特意嘱咐,他们下山只为传道,不可干预政事。这也是为何,师弟前几年拒绝国师一职。
蕴空慢条斯理整理经卷,修长手指抚平纸间褶皱,他声音冷淡却坚定,“这是正确的事。”
明悟犹有迟疑,“可是……”
他的话没说完,但蕴空明白。
大申僧人已有十万之多,僧团逐渐壮大,于他们是好事,于天子却是坏事。
哪个皇帝都不愿他的国土之上,有数十万人坚定地信奉他人。
他们并非不想预政,而是不能预政。
蕴空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轻轻摇头,冷淡道,“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修行皆苦,若因惧怕就不去做,那我们修佛有何用?”
许久过后,明悟开口,声音几不可闻,“师弟,我们现在做的选择,真是正确的么?”
他们避于山间,不理朝政,不问人事,整日埋头诵经。皇帝向他们伸出橄榄枝,他们却不敢应下。
因为他们不知,这样做对佛教、对世人,是好还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