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拿着俸禄不干活,顿时不好说他明年还想去清河村。
前有秦叔宝冬天没请病假,后有杜如晦能站起来走动,皇帝对清河村愈发好奇,问杜如晦那里当真是块福地吗。
二人一直半信半疑。金猴突然而至,令二人确信那里是块福地。虞世南闲着无事问过村正,村正也说以前从未在山上见过金色小猴。
杜如晦把这点说出来,皇帝心生向往:“皇后很想见见喜儿,等太子大了,朕就陪她过去。”
两位老臣低头互相看了看,陛下何时变得这么口是心非。
皇帝到皇后跟前很坦率,同皇后商议,年后就令太子听政。高明只关心一点,来年还能去清河村避暑吗。
皇帝逗儿子:“这么想当农夫?”
高明脱口而出:“我才不当农夫!”说太快担心父皇母后联手训他,赶忙补一句农夫很辛苦,让他顶着烈日割小麦,他连一个时辰都撑不了。
皇帝对这个回答很满意,同意他三伏天来临前领着青雀和稚奴去清河村。
元宵节刚过,高明就迫不及待给他叔写信。
二郎考虑到高明、青雀和有为又长一岁,十来岁的少年一年一个样,个头跟春天的竹子似的猛蹿,收到高明的信他就找村里老木匠,定做两张两个成年男子可以睡的床。
有为屋里的两张床移到金宝家,当年金宝祖父母扔下的床被他爹娘劈了烧火。
好在钟子孟家正房宽敞,有为卧室放两张床中间还可以走人,还可以放下衣柜。
钟家万事俱备,青雀和小稚奴也开始算日子。
六月初,长安闷热,帝后也想出去避暑,高明令奴婢收拾行李。高明不在长安,东宫奴婢可以吃饱等饿。为了难得的休息,东宫诸人半日就把高明的行囊收拾妥当。
高明领着两个弟弟向父皇辞行,看到双眼通红的二弟,高明心里咯噔一下。
皇帝本就是个宠孩子的,以前青雀胖的炎热夏季晚上睡不着,皇帝不叫他少吃点,还把自己的冰匀给儿子。李恪是庶出,也是他亲儿子,他哭的双眼通红,皇帝哪受得了,犹犹豫豫同嫡长子商议,要不再加一人。
高明气得瞪大眼睛,皇帝也没拿出帝王威严,依然同儿子好声好气商量。
青雀别过来翻个白眼,高明叹气:“这是我同意就行了的吗?”
皇帝被问懵了:“你不是今天就走?”
他爹的脑子,当年怎么做到当断则断的。高明瞪一眼庶弟:“我叔家七间正房。我叔和我婶两间,一间卧房,一为客厅。有为两间,一间卧房,一间放笔墨纸砚,我们平日里在那边读书写字。还剩三间居中,最中间是堂屋,时常有福满楼周掌柜过去买水果。钟伯伯一间,杜相一间。”
皇帝脱口道:“你们过去住哪儿?”
高明张了张口,这是重点吗。
好像也是。
“有为房中两张床,我和稚奴睡一起——”
小稚奴还气长兄打他:“我不和你睡!”
高明差点被口水呛死过去:“闭嘴!”继续说,“青雀跟有为住。二弟过去住哪儿?”
端午节前夕,杜文建去过清河村,探望他父亲,顺便给二郎和他父亲送节礼。杜文建回来后李恪同他交流几句,很确定杜相不再是一身死人气:“我可以跟杜相住。”
皇帝想低头避开二儿子的祈求。
青雀:“虞世南年过七旬,三伏天受不了,他往年都是出城避暑,今年决定跟我们去清河村。”
皇帝一脸抱歉地对次子道:“朕一时忘记告诉你。”
李恪想说算了,是他考虑不周,忽然想到去年秦叔宝好像同杜文建和虞景明一起去的:“那个有为房中的床很大吗?”
高明赶忙表示不大,一张床勉强睡得下有为和青雀。
李恪心底暗笑,面上凄苦:“那虞景明和杜文建去年过去怎么睡的?”
高明哑了。
青雀:“那时我们都回来了,我们哪知道。你得去问虞景明。”
李恪扭头盯着青雀:“你当真叫我去问虞景明?”
帝后都疼孩子,不分嫡庶,青雀真不敢用嫡子身份吓唬庶兄:“父皇,叔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三哥再过去他家就有四个半大小子——”
李恪:“我可以给钱。”
青雀摇摇头:“我们四个过去,婶婶要么每天蒸馒头,要么蒸米饭,一次就得一锅。”
李恪想问我们是猪吗。
“那你少吃点。”李恪从上到下打量他,“你又胖了。再胖就成猪了。”
皇帝担心俩儿子打起来,慌忙说:“不许攻击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