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他们辛辛苦苦几十年好不容养出来的人,被人七年之间嚯嚯的差不多,胸口梗着的那口气实在是咽不下去。
可惜,现在陛下的这个重孙都没有影,不然…不然他们真得叫他好看。
百姓看得同样害怕,他们最怕什么?
不就是打仗嘛。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国家战局,可清楚知晓一旦到了战乱年代,人命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谁都能随意剥夺。
【说回到李隆基和李亨身上,唐朝的太子好似有什么魔咒一般,不,准确来说应当是各个朝代的太子都难登基。
之前提到过,李亨前面的兄长李瑛为太子,然后三兄弟同一天死翘翘,看李隆基处置太子的手段,就能窥见他对儿子的感情,淡薄又冷漠。
李亨登上太子后可谓是被打压到极致,当上太子的那些年李亨在朝廷上的存在感极弱,唯一比较多的记载还是两次‘离婚’。】
【第一次是李亨还是忠王时的王妃,出身韦氏。
李亨的好友在边关打仗回来得知李林甫针对太子,便在面见李隆基的时候告状,但很可惜,本身李林甫在朝堂上对太子的挤兑打压就是李隆基的默许。
但李林甫显然不会如此放过他啊,先是告状李亨的好友不该和太子妃的大哥私下见面,说两人又不臣之心,这对于经历过多次政变的李隆基可是大敏感啊。
李隆基将两人都贬官,然后送人头的继续上。
韦氏的兄长被贬,家里的两个弟弟那就是直接莽啊,跑到李隆基面前说要自证,姐夫李亨还能当证人。
当时李亨直接请求和离,壮士断腕。】
只能说,他很了解他爹是什么样的人,可惜,连两个猪队友的小舅子都能在史书留下名字,而韦氏这位和离的太子妃,从始至终有姓无名。
旁人听着一言难尽,真是,两父子都不知道该叫人说什么。
这太子当得可真是憋屈。
【后面则是一位姓杜的良娣,手段有所出入,但结果大差不差。
李林甫对李亨那真是毫不错眼,李亨要做的不是如何当好太子,而是保全自己,毕竟兄长的血还没洗干净。
安史之乱既是死机也是生机,李隆基的权威在这次动乱当中破灭,之后被尊为太上皇,后果大家可想而知。
不过,大唐还真是挺有趣的,太上皇的数量很喜人,李隆基他爹也是被尊为太上皇,风水轮流转啊。】
李世民听到天幕调侃根本没有办法有多余的情绪,他现在脑袋里全是大唐的百姓、臣子。
可听到太上皇的名头,还是忍不住想到他这还有一位下来不久的。
有点明白之前天幕说他开了个‘好头’,所谓的父慈子孝,肯定不是他以为的那样。
【李隆基和李亨这边上演着父慈子孝的时候,安禄山那边同样不消停。
安禄山取得洛阳之后便称大燕皇帝,然后第二年就被他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继位称帝。
之后,叛军那边就玩起来消消乐。
史思明拥强兵,自然不愿意屈居人之下,又在邺城杀了安庆绪和他的四个弟弟,继续称大燕皇帝;
第二年,史思明又被自己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位称帝。
短短时间内,叛军内部便换了四个皇帝,阵营内部矛盾的出现自然导致后续的失败。】
一群人听的无语,虽然不懂那什么消消乐的意思,但这么频繁的夺位,还都是父子之间,听得怪叫人不知道该说什么。
同时,他们确定,天幕嘴里的‘父慈子笑’不是他们以为的‘父慈子孝’。
【至此,唐朝的这位败家子就到此结束。
其实,我并不想把他弄到这个行列里面,因为前期的开元实在过于盛烈,没有人忍心看到它凋零的如此快速。
对李隆基,喜欢他的,不喜欢他的,都希望他死在最辉煌伟大的时刻,那样,绝对可以和太宗别苗头。
可惜啦~】
是啊,可惜了。
所有人都浮出一个念头,李隆基若是早死几十年,那该多好啊!
第68章 燕云:我坎坷的回家路
刺激太大,林书给他们一点缓和沉淀的时间,中途又是没打招呼的休息十分钟。
大唐:你觉得十分钟能叫我们消化完这么大的刺激吗?
林书:意思意思就行啦。
【大唐说完啦,其实后面五代十国还挺精彩的,只不过同样和魏晋南北朝一般,中间混乱割据太久,没有太多的家产可败。
不过,奇葩和昏君是一点都不少,后面再和大家说。
我们说败家子啊,就得挑家底殷实的来,听着才气人啊。】
听的人都无语了,那确实,前后反差看着是大,听起来跌宕起伏可不过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