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阵眩晕袭来,耳边嗡嗡仿佛有无数蚊虫在飞。

兴元帝闭上了眼,许久才睁开,死死盯着贺清宵:“可有证据?”

他把贺清宵放在锦麟卫镇抚使这个位置,并不代表他全心全意信任这个人。

百官以为贺清宵的出身令他膈应。实际上,这样的出身何尝不令百官忌惮呢。

他需要一个其他人敬而远之,只能依靠他的孤臣,去做一些不好放在明面上的事。

但他也需要提防这个人会不会心存不满,在关键之处搅浑水。

比如现在。

“请陛下过目,这是那些人中为首者侄儿常梁的供词。常梁随叔父一起去了南边,后提前回京”

“呈上来。”

兴元帝看过常梁的供词,紧紧皱眉:“也就是说,常梁并不清楚他动手目标的身份?”

“真正了解南行任务的是他的叔父常青。”说到常青,贺清宵垂下的眼中有了波澜,语气却毫无异样,“常青去年四月离京,一直逗留宛阳。”

如果死去的人不再重要,那他就用活着的人,在帝王心中加一道砝码。

果然兴元帝顺着这话追问:“他们为何一直在宛阳?”

“据微臣探查,他们似乎在寻找什么。微臣查访山谷周边,从几个村民口中得知,隐居山谷的人中有一个少年,年龄在十六七岁。这位少年,很可能是山谷惨事的幸存者——”

“什么?”兴元帝站了起来,眼睛死死盯着贺清宵,“那少年是什么身份!”

“据村民所言,是山谷行医救人的女主人之子。”

第204章 那个少年

山谷女主人是欣欣!

那她的儿子——

兴元帝听到了自己如鼓的心跳声。

从乱世至今,他经历了那么多事,早已冷硬了心肠。可一想到欣欣出事,想到他与欣欣很可能还有一个儿子,他就无法维持帝王的冷静。

“怎么确定那少年幸存?”兴元帝的心高高提起。

这一刻,他体会到了什么叫患得患失。

“山谷中没有符合的遗骸”

兴元帝眼中闪过沉痛,紧紧盯着贺清宵:“你是说,有当地人见过那少年?”

“是。”贺清宵语气平静,“微臣带了见过那少年的几个山民进京来——”

兴元帝语气激动:“带他们来见朕!”

话音落,兴元帝改了主意:“还是朕去见他们,不要让他们察觉朕的身份。”

一番安排,兴元帝见到了四个村民。

这四人不是一个地方的,互相并不认识,三男一女,有老有少。

“见过大老爷。”

一开口,兴元帝微微皱眉。

是宛阳那一带的口音,他听着稍微有些吃力,不过还能听懂。

兴元帝不免又想到了辛皇后。

大夏建国之初,辛皇后曾提议各地蒙童一入学就学习官话,后来没有执行。

官话是一直有的,也就是京城话。外地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从启蒙就会请先生教导,一些寒门子弟考上秀才后,有心更进一步的也要开始官话的学习。能出现在皇帝面前的官员,定不会让皇帝有口音的困扰。

但从普通蒙童开始推广官话,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就太大了。

可是不得不说,欣欣当年的许多提议如果抛开各种阻碍执行下去,是有许多好处的。

兴元帝走了一下神,看向战战兢兢向他行礼的四人。

“不必多礼。听我侄儿说,你们见过我那失散多年的族侄,能不能仔细说说?”兴元帝也用上了乡音。

先开口的是四人中唯一的妇人。

“小妇人见过那位公子三次。一次是小妇人丢了个簪子,正急得团团转,被那位公子瞧见,帮小妇人找到了”

妇人双手合十:“真是恩人啊,那簪子是买来给家中老婆婆的,要是找不回来,小妇人可要有麻烦了”

眼看着妇人话题飞到天外,大有还能说上半个时辰的样子,贺清宵轻咳一声。

妇人猛地一顿,说起正事:“第二次是在路上巧遇,小妇人和那位公子打了个招呼。最后一次是去年三月,小妇人远远瞧见那位公子骑马而过,可真是好看呀”

第二个开口的是一位老汉:“那位小公子也帮过老汉”

四人竟都是受过帮助的,这些帮助或大或小,都被他们记在了心里,也深深记住了那少年郎的样子。

兴元帝静静听着,只觉听不够,脑海中渐渐有了那少年的轮廓。

是热心的,洒脱的,快乐的少年啊。

兴元帝又隔着一道墙,透过孔洞看到了常梁。

常梁被束缚着手脚,一见闫超提着铁鞭走进去,一脸惊恐:“不是说招了就不受刑了?你们放过我吧,我根本不知道要杀的是什么人,是我叔叔带我去的!你们去找我叔叔啊,找伯爷啊”

冬天的柳叶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