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间,书房的门被敲响,荀彧回过神来。
是他的妻。
他迅速收束起情绪,露出和平时别无二致的微笑,只是笑意却不达眼底。
曦月走了进来,问道:“文若,你怎么了?”
荀彧温柔道:“没什么,最近有些事物繁忙,让你担心了。”
曦月抿了抿唇,显然是不信的。
她走到他身边,握住他的手道:“文若,你在想什么?告诉我好吗?”
荀彧看着她关切的眼神,只迟疑了一瞬,还是道:“如今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形势极其不利,我只是在思索破解之法罢了。”
曦月看着他,不知道是信了,还是没信。
她道:“文若,不论发生什么,我最终的选择一定是你。”
荀彧的手一抖,道:“真的没有什么事。”
曦月只好离开了。
书房里,只剩下荀彧一人,他握紧了手,想道:或许事情没有到那种地步,此事都是因为陛下先下杀手,主公这才愤而血洗宫廷。
荀彧开始尝试平衡曹操和汉室之间的关系,他想拉住这危险的缰绳,让两者相安无事。
几天后,曦月收拾荀彧的书房,无意中在书架的顶层发现了一个盒子。
那盒子外面用绸缎包着,尽管放在最上面,但是一丝灰尘也没有,十分干净整洁。
曦月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是汉室所授的官印和牒册。
有了这两样东西,就证明是汉臣。
他竟然把这个放在最顶层,别人轻易拿不到的地方,还保存得这样好。
一瞬间,曦月什么都明白了。
荀彧忠于汉室,而非曹操,他自始至终都是汉臣。
第10章 荀令(10)
这个盒子里装的不是官印和牒册,而是荀彧对汉室的忠心,是他的信仰。
从他出仕的那一刻起,他的目标就是兴复汉室,匡扶天下,他的一生都是为此而来。
一瞬间,曦月落下了眼泪,因为她已经预见了他的结局。
汉室的落幕不可避免,而他却想以一人之力挽天倾,最终就只能和旧时代一起消亡。
汉室已经腐朽,为什么还要如此忠心耿耿?
他明明是曹操的肱股之臣,只要一直为曹操效力,就可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甚至成为新朝的丞相。
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一心追随已退去的浪潮?
大概是因为,生受汉恩,唯有以死报国。
曦月忽然想起一件旧事,昔日曹操攻破袁军,俘虏了大批谋士,其中有许多投降曹操,但也有许多不降者。
曹操欲用审配,许以高官厚禄,审配却慷慨陈词,大骂变节之人,情愿一死。
曹操只能命人将其斩首,审配临死前对刽子手道:“我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
说完,面对着北方倒下了,世人皆为之叹息。
袁绍乃是昏庸之主,这件事显而易见,可是他的臣子却依旧坚定地追随他。
忠臣不事二主,哪怕自己明珠暗投,也不会变节。
荀彧也是一样,既然他的初心是匡扶汉室,那就永远都不会变。
这就是一个忠臣的气节。
曦月盖上盒子,郑重地把它放了回去。
从此以后,她都用一种看悲剧的眼光去看荀彧。
她知道她改变不了这一切,如果荀彧变节,那他就不是荀彧了。
所以她尊重他的选择,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毁灭。
...................................................................
曹操欲代汉,于是开始一步步越权逾制,先是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然后又欲加九锡,封魏公。
大殿之上,群臣逼迫刘协封曹操为魏公,刘协贵为天子,却尊严全无,犹孤家寡人,心中无限凄凉。
这时,只有荀彧站了出来,阻止曹操封魏公。
这一刻,他当着天下人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
曹操封魏公之事暂缓,两人之间彻底出现裂痕,再也回不去了。
马车之内,荀彧独自出神,不知在想些什么,等他回到府中,又是一副温文尔雅,举止从容的样子。
他不想让她知道发生了什么。
夫妻俩一同用膳,曦月一个劲给他夹菜:“文若,你越来越瘦了,多吃点。”
荀彧微笑着点了点头。
忽然间,他道:“曦月。”
曦月抬起头看了他一眼。
荀彧顿了一下,又道:“没什么。”
他从来不会这样瞻前顾后,欲言又止。
到了晚上,荀彧问道:“曦月,你觉得公达怎么样?”
曦月道:“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藏锋芒于内,实则胸中有万顷波涛。”
荀彧又问:“那你觉得他性格如何呢?”
曦月想也不想就道:“公达温柔和顺,和他在一起宛如春风拂面,就算再难相处的人,也说不出他的不好来,而且他心思敏锐,善于洞察人心,只要他想,就可以处处迎合别人,让人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