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有关系没关系?黛玉轻轻用力,帕子一动不动,贾瑜也一动不动。
正说着贾雨村,怎么又提了这一茬,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滔滔不绝。
在一块儿做什么?是她再找个异性亲哥,还是为自己找个爹?
呸,亏他说的出口,自己的父亲探花出身,端方雅正,如今任着从二品大员,谁看的上他做爹!
连自己想什么都说不清楚,还觍着脸说什么在一块儿很多年。
黛玉轻叹一声,看贾瑜依旧扯着帕子不肯松开无奈摇头。
罢了,想不明白慢慢想,总归他们还有好多年。
“知道了,手拿开。”
“知道什么?”
还能知道什么,难道还让自己像哄孩子一样哄他?
不哄又能怎么办?两个人扯着帕子两头不松开,等紫鹃过来看笑话?
她哪里有那么多帕子给贾瑜,他拿了就不还回来,有多少都禁不住这样给出去。
黛玉暗自撇撇嘴,认命般轻声道:
“知道我们还能在一块儿好多年。”
得到回应,贾瑜松开手,感觉脸有些发烫,咧了咧嘴转过身继续看向水面。
黛玉没好气哼了一声,也回身过去。
“贾雨村是个官迷,那时候一定满心想着怎么从你二舅舅那儿谋个官做,哪儿顾得上你路上能不能看见什么,平安送过去就算交了差了。”贾瑜接上先头的话茬。
还有一点贾瑜没说,贾瑜不说黛玉也能听出来。
那时候她母亲新丧,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就要辞别父亲,独自一人千里迢迢投奔外家。
哀伤忧惧之下,就是先生有心,她也无意注意周边风景。
她曾行过千里路,可惜只是单纯行过。
贾瑜说得对,她没见过,沿途名山大川,风土人情,特色吃食,她什么都没见过。
“这次带你见见,”贾瑜笑了一声,江上开阔,笑声从船尾飘到船头,“路过的每个地方都让你见一见。”
“赖家兄长那边,”
黛玉迟疑开口,这次毕竟是上任为主,总不好耽误了时间。
“他算你什么兄长,”贾瑜歪过头,“不用想那些,行程刚在前头合计过,富余得很,而且行船靠岸都要补给,咱们只是见见世面,哪里用得了很长时间,你只管跟着我就行。”
不用想不用管,自己只要跟着贾瑜就行。
他哪里都比不过父亲,不过那又有什么所谓,他从来都不用比。
黛玉微微低头掩下神情,低声道:
“好。”
作者有话要说:
第53章
贾瑜要领黛玉出去转转,赖尚荣欣然同意。
作为即将上任的地方官,能不费力气讨好当地省级官员亲眷,还不用担任何风险,这样的好事,打灯笼都难找,怎么能错过?
为了配合贾瑜,赖尚荣重新定了行程。
原本计划中,停靠岸打点故交回礼,补给新鲜菜蔬瓜果只用半天,考虑到时间匆忙,黛玉可能意犹未尽,特意加长了两个时辰。
十二月份上任,正常脚程十一月上旬能到金陵,沿途耽误七八天也不过是十一月中旬,时间充裕,中途宽松些不是大事。
对于赖尚荣好意,黛玉托贾瑜转达了谢意,兴奋半天后便开始找出沿途县志研究起来。
幸亏她考虑到旅程漫长,书带的齐全。
万里路万卷书,前者重要后者也不能少。
通过和黛玉一起下船溜达,贾瑜更加深刻领会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贾瑜这条线来回两次,中途只要有空儿就会下船转转,然而即便如此,和黛玉走在一起,无知没世面的反而是自己。
从通州到天津,从沧州到衡水,德州,聊城,泰安,一路南下,贾瑜只知码头周边新鲜事情,再不行就问当地百姓。
反观黛玉,因为提前翻过当地县志和其他本子,不仅对当地民风民俗,特色建筑信手拈来,下了船还能和围上来卖东西的大娘婶子说几件当地趣事。
若不是各地口音不同,别人都能把黛玉这过客当做远行的归人。
明明自己夸下海口领黛玉见世面,一路下来竟是成了黛玉做向导,领着自己实际体验。
贾瑜看着坐在自己对面,兴致勃勃对店小二点当地特色菜的黛玉,嘴角不自觉扬起来。
“笑什么?”
待东西上全,店小二关上包间门,黛玉摘下帷帽。
“笑你喧宾夺主,让我没面子。”
黛玉笑着哼了声望向窗外。
这儿是鲁南最后一个停靠城,行船近一个月,她们马上就要进入江苏地界。
“我前几日在船上读了几册书,上面说这边建筑既有北方沉稳,又有江南灵巧,现在亲眼见着,果然不假。”
说到书贾瑜没什么能接的,说多了显得自己不太有学问,附和黛玉几句低头为其盛了小半碗羊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