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走进活动室,一眼就看见缩在墙角的安安。小姑娘盘腿坐在地面上,低着头,用手肘敲着膝盖,一下又一下。像是一只被遗弃的小动物,乖乖待在原处,等着妈妈领她回家。
她的妈妈来了,可是,又好像永远都不会来了。
安安抬起头,怔怔地向门口望了几秒,然后迅速起身,冲进了陈妈妈的怀里:“陈妈妈……妈妈。”
放开陈妈妈后,她又钻进了许远汀的怀里:“许姐姐,我好想你。”
许远汀拍了拍她的头,小姑娘的眼泪刷的一下流了下来,声音也变得瓮瓮的:“许姐姐,时哥哥,以后我们再也不能一起玩了。”
陈妈妈似乎不忍,将门轻轻掩上,自己一个人退了出去。屋中顿时只剩下许远汀、时奕和安安三个人。
除了安安的抽泣声,一时之间,室内不再有其它声响。
许远汀心有戚戚焉,这会儿,她只恨自己没有达到收养条件,否则就是闹上法院,她也一定要争取到安安的抚养权,不忍受这种别离之苦。
是了,别离。
这个词对于一个九岁的小姑娘来说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残忍。
她要离开自己长大的地方、离开自己熟悉的长辈和伙伴,只因为那两个和她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可是又能如何呢?她别无选择啊。
安安的哭泣声渐渐止息,取而代之的是一阵轻柔的歌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福利院的小朋友们结伴出现在门口,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
这是时奕曾经教给孩子们的歌,如同那次一样,他用手打着拍子,轻声吟唱起来。
仿佛一语成谶。
一曲毕,安安止住眼泪,声音脆生生地同大家道别。
许远汀受到感染,脱口而出:“我以后会常去看你的。”
时奕附和:“我也是。”
他的声音比以往更加低沉,莫名含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聚散终有时,只是没想到,别离总是来的这样猝不及防。
从福利院回学校的路上,两人都异常沉默,仿佛又如初见那般,成为了恰好共度旅途的陌生人。
直到这时,许远汀才开始正视一些事情。比如,她和时奕,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也要面临分离。
之前的人生中不是没有过分离,每个学生阶段的结束,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她都会和很多人说再见,和很多人终其一生再无相逢的可能。
但似乎之前每次离别,都没有这次这样难受。真正好的朋友是不怕分开的,除此之外,本科的那几个室友,她只和袁晓玩得稍好一些,也因为李行的缘故生了些龃龉,不再那么挂念。
至于中学时代,许远汀想,一则那会儿大家还小,情谊可能表达得热烈,但来的快去的也快;二则他们之间始终有着“同乡”这层身份的牵扯,想见面并不难。
但她和安安之间,并没有这层维系。同样的,她和她身边这个人,也没有。
他们不是直接的同学、同乡,甚至就连“朋友”这个关系,也是基于她目前对他有那么点成年人的心思,才得以维持。
一旦他毕业后不留在北城,他们立马就失去了很多见面机会。到那时,两人生活圈子不同,交集将会越来越少,直至归于陌路。
那如果在他毕业前就确定关系呢?且不考虑时奕拒绝的情况,两人在一起后,马上就会分隔两地。
许远汀想,她已经二十三了,不再是小孩子。她可以为了当时当下的欢愉和他暧昧着,却没法拿两人的未来开玩笑。
两个月后,他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而她还会继续读书。他会为了工作与照顾奶奶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而她也将全力投入科研,并努力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
他们不是同路人,就像崔琦说的,她无法为时奕带来任何舞蹈、演戏上的资源,时奕也不能为她的科研提供任何指导。
就算在一起了,也早晚有一天,会相看两厌、然后渐行渐远。
但,如果别离是必然,要从现在开始就断舍离吗?
在外人看来,许远汀一向是个心狠之人。
当她发现自己对沈寒洲产生厌恶之后,第一时间就切断了一切能与他产生联系的机会,从前设计的精心偶遇,如今都变成了避之不及。
同样的,在与袁晓的关系出现裂痕以后,许远汀再也没有在聊天软件上主动找她说过一次话,平时在寝室,也只交流些与学业有关的必要信息。
刚开始肯定也会难过,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她想,对待感情,她一向拿得起放得下。
比如现在在她面前,有一个七八岁的半大孩子骑在爷爷的脖子上,老人背上还背着小书包,大抵是小学放学,一起回家的一对爷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