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辈的有谢家三兄弟, 下一辈的是他们的五个儿子。
谢家大老爷和二老爷各有三个儿子,三老爷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谢亦云。
谢家大老爷的三个儿子在兄弟里的排行分别是一、三、五, 二老爷的是二、四、六。谢家大郎在外为官, 七郎在平阳县, 此时在场的是二到六郎。
前面到平阳县去的谢亦松和谢亦风, 都是二老爷的儿子。此时众人都注视着他们两个, 听他们述说在平阳县的经历。
主讲人是二郎谢亦松,四郎谢亦风在旁边时而补充几句。
先说一路过去, 听到百姓们对七弟的赞扬、感激, 说那条神奇的水泥路, 连通四个县城, 人们在平阳县拿取货物后经由这条路贩卖到外地,说徐州的百姓都称呼七弟为神仙县太爷……
众人都听得面露笑容, 二老爷摸着胡须点头:“七郎一向就是个好孩子, 又乖巧, 又有本事, 我早就说过他是几兄弟里最有出息的。”
谢亦风斜他爹一眼,七弟以前在兄弟里并不是很突出, 他也从没听他爹说过七弟以后在几兄弟里最有出息的话。
毕竟谢家大郎二十岁就中了进士,并且名次很靠前,是二甲第三名, 又有谢家这个深厚的背景,如今官授台州司马, 年纪轻轻就和三老爷平级,眼看着前途无量。
从前谢大郎就是他们家兄弟们的榜样,现在谢七郎异军突起,在他耀眼的成绩之下,谢大郎也显得有些黯然了。
大老爷笑眯眯道:“是啊,七郎是个好孩子。”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他们家有大郎和七郎这两个出色的孩子,互相帮衬,一定能让他们家更加繁荣昌盛。
特别是七郎,给了他巨大的惊喜,他一向自诩看人极准,可以前真没看出七郎是个有那样大本事的孩子。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以后不但他们家要倚靠七郎,就是整个谢家大家族,包括中州的谢家嫡枝在内,以后恐怕都要仰仗七郎,沾七郎的光。
他想起中州谢家送来的过分厚重的年节礼,以及谢家家主频繁的通信,和信中希望七郎以后领导谢家的暗示,脸上的笑容不由得加深,郑重叮嘱几个小辈。
“七郎虽是你们中间最小的,却是你们中最有才华、最有潜力的,以后你们要全力协助他,切不可仗着自己比他大就轻视他。一定要记住,我们谢家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家族更加强大。”
几兄弟都点头称是。
三郎是除了大郎以外,几个兄弟里最稳重的,作为代表向长辈表态:“我们记住了,今后一定全力协助七弟,绝不敢轻视怠慢他。”
三老爷满脸自豪,催促两个侄子接着说:“后来呢?接着呢?”
二郎谢亦松接着说起在平阳县城门口看到的十二米高的城墙。
“十二米?”
二老爷失声问,众人都面面相觑。
他们都知道,平阳县在徐州的腹部,厉国兵根本不可能打到那儿去,谢亦云完全没必要修那么高的城墙。
此时,他们产生了和谢亦风当初见到城墙时一样的疑问。
七郎这到底是什么爱好?竟然喜欢修城墙玩。
“是,十二米,好高好高。”四郎谢亦风回道。
五郎满脸向往:“真想去看看那城墙。”
十二米高的城墙啊,比京城的城墙都要两米,看起来一定很壮观。
“我也想看。”六郎道。
等众人不再讨论城墙,二郎又接着说起在平阳县城内的见闻,随处可见的热闹、繁荣,说起平阳县的工厂,女子做工的比男子多,说起平阳县将要开设的学堂,百姓们踊跃报名……
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个个脸上都是与有荣焉。
最后,谢亦松说起那场盛大的阅兵。
随着他的诉说,众人的面容逐渐变得严肃起来,开始还发出“啊”的惊叫声,到得后来,他们像是被卡住了脖子,再也说不出话来,只有眼睛里都盛满了惊愕和凝重。
满场里除了谢亦松的述说,再无其它声音。
终于说完,谢亦松停下,屋子里静默片刻,三老爷忽地一拍桌子,猛然站起:“云儿说的没错,这样的皇帝、太子,就该反了他们。”
想到女儿差点摔下悬崖,又差点死在死士的刀剑之下,他胸口里像塞了一块石头,沉沉的闷闷的,胀得他心口发疼,眼睛里一瞬间充满了血丝。
“大哥、二哥,你们怎么说?”三老爷逼视着他的两个哥哥,“我肯定是和云儿共进退,同生死,你们要是怕了,我们一家三口从谢家出来,不连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