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将领,对战事敏锐的人,能够提前预判一些事情,还是很正常的,只是去病这孩子说这平宁是后世之人,陛下也这样说了,他便也信一信,只是他心中还是有些犹疑的。
毕竟有些荒谬。
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现在听了息禾这样说,心中的秤逐渐倾斜。
息禾摸了摸鼻子,尴尬道:“陛下,臣这不是觉得一时间难以铺开,先用科举制过度之后,再跟您提议嘛。”
刘彻转身看向常融:“选岗进行考试竞聘,你记下来,到时候去朝堂商议此事的可行性。”
常融赶紧道:“诺。”
刘彻又看向息禾:“还有吗?”
息禾哀叹,这简直就是想要将她榨干啊。
她整理好情绪,又将遴选与官员的提拔,大致说了一下。
“再后世的政治方面,大大抵就是这样的了。”
刘彻现在也才三十多岁,脑子还算正常,倒是没有去纠结传统的家国天下到现代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
一千八百多年后,实在是太过久远。
国家治理,自然会总结前人的教训,进行规避,这便是史书的目的。
他长叹一口气:“那其他方面呢?”
政治、文化、科技……政治方面的演变已经说了,那便再说文化方面吧。
息禾对古代文化方面其实不是特别的了解,毕竟她读书是学的是理科,等读了大学,学的也是理工专业,对于古代文化,最为了解的,便是诗词歌赋。
她想了想,回答道:“陛下,在一千八百年的时间里,华夏文明也出现了很多的诗词歌赋,想来这些最能反应每个朝代的特点。”
想要名流千古,除了被史官记载在史书中,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写书立传。
好的文章,就会流传下来,即便人死了几百年了,文章也能被后人记住,这便是文人的最崇高的理想。
就连刘彻,也极爱辞赋。
而当初他便是看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将其招入朝中为官。
他闻言,极为感兴趣:“哦,你来说说。”
息禾回道:“诺。”
她想了想,整理了腹稿,说道:“除了政治,诗词歌赋也在不断的变化。”
“高祖写的《大风歌》,直抒胸臆,广为流传。”项羽的《垓下歌》,带有英雄落幕的悲壮色彩,也被流传了下来,他是战败者,而如今是汉朝,因此息禾便没有说。
刘彻听息禾提到高祖的《大风歌》,不由念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①”
这毕竟是他祖宗,刘彻道:“高祖之能,孤亦望其项背。”
其实刘彻写过不少辞赋,息禾能记住的,便只有《李夫人赋》和《秋风辞》。
比起他的政治才能,他的辞赋并不算惊艳。
息禾便没提。
她继续道:“这时,诗歌还带有着秦时色彩。”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汉时,出现了一个大辞赋家,便是司马相如。还是陛下您因为看过他的《子虚赋》,欣赏他的才华,将他召入朝中为官的呢。”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后来的姊妹篇《上林赋》,也标志汉赋的完全成熟。司马相如也成为了大赋的奠基人,在汉文学史上留下深厚的一笔,被后人称为大辞赋家。”
刘彻点头:“相如写赋的确是令人惊艳。”
息禾赶紧拍了怕马屁:“那还是陛下您慧眼识珠,欣赏水平高,仅凭一首《子虚赋》就能看出他的辞赋水平之厉害。”
“咳咳。”刘彻摆手,“还好还好。”
他还是因为《子虚赋》中极力铺扬了汉王朝的强盛,词藻华丽。而姊妹篇中的《上林赋》更是描绘了上林苑壮美的景色,以及声势浩大的狩猎场景。
两首赋是在夸他的国家繁荣强盛,作为帝王那是相当的舒坦。
不过说他有鉴赏水平,那也是应该的,作为天子,也不是谁写一首赋赞扬他,都能被他召入朝中为官。
那还得是司马相如赋写得好。
人家司马相如一首上林赋,是怎么写皇家猎场的呢?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②
就这一句,就描绘出了猎场之大。
而在司马相如笔下,水是沸乎暴怒、横流逆折;写山是深林巨木、崭岩嵾嵳;写宫殿是弥山跨谷,高廊四注。
水流之湍急、崇山之高、宫殿之大,辞赋中写景写得措辞如此华丽,读完好像整个上林苑在眼前铺开。
还真不是人能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