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预定会在海市待两天,第一天就兵分两路,陈霖和陈明生带上包装好的薏米先去找王副经理,再去八宝粥公司找郑经理。而剩下的三人就由杨娟带着去批发市场了解这边的薏米价格。
和王副经理算是“半个”熟人了,谈起事情也省去了不少不必要的寒暄,一来就直奔主题谈事情。薏米是附带的,陈霖还是主要谈石斛收购的事情。
为了避免损失,大家签订了一个收购合同。陈霖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少提供两百斤石斛,而王副经理也在承诺收购两百斤石斛,超出的部分也照收,收到货检查没问题后当天支付货款。拿到了合同,陈霖才算是安了一半的心。
大家有了第二次合作,陈霖麻烦起王副经理时也很不客气,就请他帮忙在郑经理面前多帮她说好话。
“王经理,这是我们自己村里人种的薏米,给您送一些试试品质,有需要薏米的话,麻烦您帮我们多推荐。”
包装上只简单印了“兴县优质薏米”六个大字,王副经理拿过来观察了一番,笑着道:“行,要是吃着不错,我给你推荐。”
陈霖还另外备了一份礼给唐总,除了有薏米还有从山里采摘的香菌,都整齐干净地装进特别买的礼盒里。遇上唐总出去了,陈霖就把礼盒给他办公室的人转交。
从药材公司出来,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陈霖转去乔桥单位也给她送了和唐总一样的礼盒。也是凑巧了,乔桥也不在单位里,所以就交给了门卫的大爷帮忙转交。
傍晚他们在宾馆附近吃晚饭,听杨娟他们说海市这边薏米的批发价格。陈霖对明天的拜访也有了信心。
——
海市八宝粥公司在市区内,占地面积比药材公司要小一些。
来之前,陈霖就做了了解。这家公司以前是国营食品厂,在改革开放后没多久就倒闭关门了,原来食品厂的员工有个脑子灵活的,先是走街串巷地卖东西,攒了钱后慢慢扩大生产,再后来就把原食品厂给买了下来,变成了现在的八宝粥公司。
陈霖联系的郑经理就是公司老板的小舅子,听说这公司里的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和老板沾亲带故的。
她原先担心这个郑经理是那种在亲戚家公司干活拿钱不会办事的外行人,事实证明是她想多了,从见面到签合同,整个过程下来,郑经理都非常专业。反而是她有些问题没考虑周全,例如包装和运输,而郑经理也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了她不少建议。
单是海市八宝粥公司就下两千斤的订单,合同上写了收购价是十五块,比现在批发市场上的十七块要低一些。运输得他们自己安排。
合同是以陈霖的个人名义和八宝粥公司签订的,人家肯和她签,多少也是看在了王副经理的面子上。还有一点,这个协议对人家来说没有任何损失,反正货款是要等验货之后才付的。
一出八宝粥公司,拐了个转角,陈明理舒了一口气,“刚刚谈价格的时候,我真怕这单成不了。”他对陈霖更服气了。李万年看向陈霖的眼神像是在发光。
陈明生和杨娟觉得理所应当:陈霖就是这么厉害!
“提前搞定了海市这一单,现在就回宾馆收拾东西,我们坐下午的车去杭市。”
她决定,趁着大家还兴奋着,他们要一鼓作气直冲下一个战场!
“好!”
——
富华村。
陈霖他们五人已经出去十天了,昨天晚上打电话回来报平安说是已经到羊城了。说好只去四个城市,昨天打电话回来时说,还要再去桂市一趟。
村里大多数人觉得陈霖他们就是小打小闹做个小生意,就没放在心上。但是,陈霖出发后的第四天,突然打电话回来说已经拿到了一个订单,人家预定了三千斤的薏米!那天和陈霖一起出去的几人家里都乐坏了,两千斤啊,一亩能产大概四百斤左右的薏米,他们五家的薏米这下差不多都有了着落。
陈光山激动得想打电话过去问具体的情况,但是他们打了电话简单说了之后,就赶车去下一个城市了,他就只能等他们给打电话回来。
又过两天,这回还是陈明生打电话回来的,说在杭市拿下了两个单子,总共有六千斤,也是十五块钱一斤的价格。这回村里大部分就坐不住了,上次没说清,大家以为价格和县里收购的多不了多少。
居然是十五块钱一斤!
这下富华村的人都坐不住了,他们不好去陈霖家里找两个老人,知道他们做不了主,所以就几乎家家出了人去陈光山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