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现在最紧要的还是保证地里的火龙果采摘后顺利交到批发商手里并收回货款,还要抽时间去市里看家具,一点点地填空房子。
省城的广告没那么好打,陈霖能联系到的都是杜佳欢和徐清友介绍的几家小报社,不像省城这两年横空出世的女首富,人家每一步几乎都是“□□”,女首富本人和她的事业版图都极具传奇色彩,那才是看报纸的人最想看到的。
她就是小打小闹,每一步都相当保守,自然就没有多大的报道价值。
跑了一趟省城,她就给带回来两台爱立信手机,只有蓝色和绿色的款可以挑,陈霖果断选了蓝色的。一台两千五,太贵了。但它除了打电话,还有短信、彩铃、闹钟几个功能。
拿到手机买了手机卡,她给朋友们都拨了电话过去,让他们联系这个号码。
而她和周云旗的联系,也没有因为手机的便利而放弃每半月的书信往来。
“你们还挺浪漫,柏拉图式恋爱?”自从她有了手机,乔桥和她的电话就多了起来,知道她和周云旗还这么“古板”地写信,就打趣起来。
柏拉图式恋爱?陈霖笑了下,“革命友谊都没我们坚固。”
说来,他们毕业分开后都没再提起谈恋爱的事情,当然也都知道彼此没有再谈朋友,他是因为工作太忙,她是除了工作忙还没有条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天都待在富华村,她上哪儿谈去啊。
反正她既没有结婚压力,暂时也没什么欲望,除了挣钱就是想忙活她的小花园。等明年,可能想忙活个大点的花园。
没空去参加宋学礼和白珍珍的婚礼,她就给乔桥寄了一百块随礼。
——
八月初,柳枝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如愿被第一志愿录取,即将要去京城读大学,成了富华村第二个大学生。
柳枝拿着录取通知书,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奔向学校的兴奋劲儿,让她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和当年她考上大学那样,村里给奖励了一千元。村里集体账户现在有钱,所以给这五百块很轻松,当年她的那一千块,是村里每一家平摊交到村集体,再奖励给她的。
他们这儿什么政策都比外面落后一大步,分产到户是到了八十年代才落实到位,改革开放的风也是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才吹进来,兴市发展起来也就这四、五年的事情,1992年的一千块在富华村是很大一笔钱。
坐在柳枝家院子里喝大学酒,听陈光山在鼓励各家供孩子读书、走出去看世面,村里大人的羡慕和祝贺不断,这是个很熟悉的场景。
三年前陈霖毕业回来,待业在家,那时大家觉得读大学没有用,而今再看陈霖一步一步的,新房盖了,市里也买房了,有小汽车了,现在大家都不会再觉得读书没用。就连大家最崇尚的铁饭碗也没那么香了。
村集体的那三十亩地要等到明年才会开始结果,他们看着陈霖和陈明生地里的火龙果一车车地往外拉,心里一片火热。
乖乖,这俩人不知道赚多少钱。
——
“今年咱们还捐钱不?”十二月中,陈明生听陈霖把今年的账给算了出来,他们现在账上结余一百五十万,结果量比去年多,哪怕今年的开销变大了,最后赚的也不少。
“明年要把剩下的地种猕猴桃,省农科院那要付十万,还要请专门的技术员,再请四个工人......账户上要留五十万作为明年的开销。捐钱不能年年都捐,等明年村集体有钱了再说。剩下的一百万分了吧。”
“也好。”
有了市日报社的家属和姑公姑婆表叔表婶在银行、邮政局的宣传,富华村的名字正在往外慢慢扩散。从七月份开始到十二月,每个月都有人来富华村旅游,村里召开村民大会后讨论决定,等到明年的火龙果卖出去账上有钱了,就把村头那块空地给规划起来,用来建酒店或者建商铺。
陈霖想开个奶茶店,现在省城流行起了喝奶茶,她觉得她开个奶茶店还能就地取材开发水果茶。而陈明生想开家酒店,准备搞个特色酒店。
陈霖给陈明理传达了村大会的会议内容,他就急哄哄地回来说要开个卡拉OK,但被陈光山给骂了个狗血淋头,总之不准在村里开什么嘈杂杂的酒吧、卡拉OK、游戏厅之类的。
不过现在只是规划,那块空地是宅基地,得转成商业用地才行,其实大家更想在自家开店,把前院利用起来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