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堂公的话还挺“有理有据”,从她爸陈援朝成城里人到陈霖考上大学回来也能赚到钱,完全印证了“祖坟冒青烟”。
陈光山等大家讨论够了才抛出一个更大的“炸弹”。
嚯!陈霖和陈明生居然还捐了十五万修路!
这帮不冷静的人根本不听什么石子路,还是水泥路、沥青路,反正他们就只知道陈霖和陈明生捐钱修路了。以前都是听别人说,哪里的谁谁谁赚到钱了捐钱修路,他们这还是第一次出了个捐钱修路的人。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种红心火龙果是真的赚钱啊,而他们也要搭上这趟赚钱的列车了!想到这,大家的心里一片火热。
村里的那三十亩地要种得招四个人,陈霖那也还要再招两个人,一下子就多出来六个招工的名额。当然也不是每个年轻人都乐意回来种地的,像陈霖的五堂叔,就更愿意在大城市里工作,但这不是还有三、四十岁的壮年么,这些人肩上的负担才是最重的,上有老人要奉养,下有孩子要读书、成家。
这会大家已经开始在打算报名的事情了。
最后确定下来,村里按人头算钱,出生或者嫁进来的新媳妇也能参与到年底分钱来。这是家家都能获利的事情,没人有意见。唯一一个孤家寡人陈太公,他辈分大,但今年也才六十八岁,他的那份是村里出的。
大家都没想过赚不到钱的事情,单看陈霖和陈明生一下子就捐了二十万,怎么可能没赚钱?不过村长也说了,这也是两年轻人心好,他们要赚了钱还要留明年的成本,还要请省里的专家给培育新品种,这都是要花大钱的,前面人家也垫了不少钱才赚回来的,杂七杂八的一算,实际能到他们手里花用的就那些了。
要说没人眼红陈霖和陈明生赚到钱的,那是不可能,但眼红是眼红,但人也知道感恩,别人赚了钱还记得拉大家一把,换成自己,扪心自问,那大概率是做不到的。
“回去后大家准备好户口簿和钱,三天后到我家里,交钱签字按手印。还有什么要问的?”
这时,有人就开始有疑问了,“户口不在村里了怎么算?”
大堂伯立刻竖起了耳朵,他们家里,二儿子陈明安一家的户口都迁出去了。
这个问题,村干部都讨论过了,“户口不在村里的不算,三天内迁进来的都不算。以后除了嫁进来的媳妇和新出生的娃娃,都不给迁户口进来。”
户口迁出去的人也不少,像张老师江老师家的儿女,大堂伯家的二堂哥,陈明理的大哥陈明超,还有几个在城里吃公家饭的都早已经是城里户口了。
这些人一年到头也就回一两次富华村,实际上也算不上村里人了,现在村里有赚钱的项目要惠及村里人了,自然是轮不到这些人的。
李红梅这时却十分庆幸,对陈明生道:“还好明发的户口还没迁出去。”本来是打算等寒假回来就搞户口的事情,现在好了,陈明发和他老婆现在都在他家的户口簿上,只是每人出两百多块钱,他们老两口就能都出了。
既然户口迁不进来,那就让户口簿上的人数增加。让孩子结婚?村里该结婚的都结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陈霖、陈明生、陈明理几个,但这几个不着急结婚。那就只剩下生孩子这一条路可走了。
但村干部也不是吃素的,陈光山把底下几个人窃喜的表情尽收眼底,开口道:“新生儿只给没在政策内生下来的孩子,属于超生的孩子不能参与分红。”
陈霖看着不少人当场愣住,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把心里的小火苗都给扑灭了。其中就有她大堂哥和大堂嫂,就她知道的,他们打算再生一个孩子的,超生款都准备好了。
陈光山的话才落,就是一阵哀嚎。
村里搞副业增加大家的收入是好,但不能和国家政策对上啊,要是不设置这一条件,那不就是让大家觉得多生孩子就能多分钱?这么多年来村干部落实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会毁于一旦。
接着,杨娟就上台给大家宣传了一遍优生优育的好处。
说起来,杨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她离婚回来后落在了父母的户口上,接着自己分家出来带着女儿,以后她们母女两个也能参与到富华村的分红里。
第三天,陈光山家里就挤满了人,不管老人孩子都要去签字按手印,不会写字的就让家里会写的代签,但手印是自己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