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天化日之下,此举颇有登徒浪子的嫌疑,然而天地良心,她乔知予绝不是见色起意,而是因为面前这个女子,实在是有些特殊。
李维仪,双十年华,尚书令李正瑜的老来女。
李正瑜正在被不言骑调查,按照第一世的下场,最后他会被黜退不用,而整个李家也会从此衰败,李家子弟再也不能通过荫庇入仕为官,只能走科举一条路。李家毕竟是世家之首,哪怕是揪出李家的不对,第一世的宣武帝也没敢下死手,李家除了不能再荫庇为官以外,一切照常。可李正瑜因被黜退,大受打击,心气全无,竟然一病不起,眼见着就要撒手西去。
李维仪心疼父亲,念及父亲被族里那几个贪污枉法的李氏子弟连累,只因如此便被黜退,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实在不公。于是她敲响宫门前的“登闻鼓”,请求天子手下留情。宣武帝不理她,她就跪在皇城宫门前,跪了三天三夜,淋了一场雨,大病一场,人就没了。
这位饱读诗书,闻名盛京的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她不聪明吗?其实她应该能想到,自己的父亲被黜退,李家那几个不肖子弟只是借口,真实的原因是李家卷入了世家与皇权的斗争,成为了杀鸡儆猴的那只“鸡”。可她想要救自己那执拗的父亲,除了哀求皇帝回心转意,在当时别无他法。
她重情、坚韧、博学,只可惜愚孝,最后为了愚孝,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或许她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身体竟然弱得连场雨都承不住。
香消玉殒啊,是一个怅然的词,不是所有女子的死都能叫香消玉殒的。比如姻姻,如果她死了,可能只能叫嗝屁,而乔知予认为,自己的死可能要分情况,死在沙场叫做马革裹尸,为了任务叫做慷慨就义,总之都不是很有美感。
乔知予垂眸看了眼面前这位肤白胜雪,双眸明亮,清丽脱俗的女子,只觉得有些惋惜。
李家的罪证还没有摆出来,李正瑜也还坐着尚书令的位置,因此李维仪能出现在这场秋猎上。但看样子,到明年开春,科举推行之前,宣武帝就打算把李正瑜搞下来杀鸡儆猴,到时候这姑娘可就要命途多舛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顺手的事,说不准日后能为她所用呢……
思即至此,乔知予大大方方的把画往自己怀里一塞,然后朝一脸惊愕的李维仪说道:“身悝风露甘修洁,谁托斯馨欲援琴。在下不才,颇善抚琴。”
李正瑜的罪证是不言骑在搜集,而她又是不言骑的上将军。以后李家落败,来求她吧,至少她这个淮阴侯看起来比宣武更容易被打动,不是吗。
第38章 第三十八癫
夜晚的四明山前, 升起了篝火,篝火上架上了烤羊,众人围坐, 把酒言欢。
乔知予在几个国公们的高谈阔论与笑骂声中, 优哉游哉的饮下一杯又一杯酒。
夜风徐来,篝火跃动,气氛很不错。只不过一旁那几张高门女眷聚集的长案后, 总有一道带着惊疑与警惕的视线随着风飘过来,落到乔知予身上。
不用抬头, 乔知予都知道这道视线的主人是谁,必定是白日里某个被她抢了小画的姑娘。
想到当时李维仪白日见鬼的眼神,她不禁失笑, 坐在篝火前,漫不经心的摇晃起杯盏中浓香四溢的酒液。
做好事不容易啊, 看来她在别人心中, 又要当上好长一段时间的“好色之徒”了。
校场上的篝火直到晚上亥时才歇, 众人吃饱喝足, 闲谈耍够, 便四散回到各自的营帐。
白天打球出了汗,身上黏糊糊的,想好好洗一洗,不过毕竟在秋猎, 洗澡不便。乔知予一边思忖着要不要打盆水擦一擦身, 一边掀开幄幕, 头一低便走进幄帐之中。
早在进帐之前, 她就留意到守在营帐周围的侍卫与白日时不同,但想到或许是南衙禁军分了轮值, 便也没太在意,结果进了幄帐,一抬眼就看到自己的卧榻上歪坐着一个人。
一个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女人——杜舒杜依棠。
帐内未亮灯,四处黑灯瞎火。
安静的营帐中,另一个人的呼吸与心跳声格外明显。
娇艳嫂子夜半三更幽会魁梧小叔……
喔,刺激!
前提是乔知予自己不要是那个“魁梧小叔”,杜依棠这位皇后娘娘也别是那个“娇艳嫂子”,毕竟她和她之间那个“武大郎”还没死,而且看起来他还可以再活很久很久。
是非之地不宜久留,乔知予当即往后退了一步,镇定道:“臣走错营帐,皇后莫怪。”随即扭头就准备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