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结局如何,”魏弃若有所思地轻抚着眼前温热茶盏,“我都想让你,平平安安地留在我身边。”
“……”
“口中可还发腻?”
他将茶盏推得离她更近些:“喝茶,再啰嗦下去,茶该冷透了。”
*
五月,萧府上下,开始为沉沉打点嫁妆。
沉沉起初有些心不在焉。可渐渐的,发觉其实光在这里想东想西也无甚大用,反倒扫了一众爱她怜她之人的兴,又终是努力重拾了心情。
白日里,照旧去学堂听课,下午便溜出来陪母亲与老祖母大肆“采购”。
什么花色的布衬她的脸,什么样式的新裙衫掐出腰线,只要做长辈的说一声,她便挤出笑颜去一件件的试。
因着上京距江都路途遥远,诸如拔步床、闷户橱之类的大件不好跋涉,其余嫁妆,便都索性折作金银首饰。萧家不算大富人家,却也算是家底丰厚,老祖母默许,加上顾氏自己从中贴补,最后,竟也给她整出一份不薄的嫁妆来。
只可惜,原本江都还有“待嫁女绣嫁衣”的风俗,她的女工却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只能把绣嫁衣的大半工序,都交托给了城中绣娘。而她则只稍学着绣些鸳鸯花样在嫁衣上。
城中与她交好的姑娘,大都过来帮过忙,于是,每每到了黄昏傍晚时分,她的院子里便简直成了全江都城中最热闹的地方。
歪歪扭扭的针脚绣了又拆,拆了又绣,她“挑灯夜战”,熬得眼睛都痛,也实在没能琢磨出这绣花的关窍来。
倒是某夜睡得迷迷瞪瞪,见外屋亮灯,她揉着眼睛下床去看,竟见魏弃坐在绣架前。
烛影浮动,为他侧脸镀上一层盈盈暖光。只是,原来聪慧如他,也有不擅长的事,没多会儿便刺破了手。
他把指尖含在嘴里,眉心微蹙,对照着绣架旁绘制的花样,把走乱的针脚重新拆开,埋头穿针引线。
沉沉站在他身后,无声间看了许久。
机敏的,聪慧的,自幼远离人间烟火的少年,有一日,也会迟钝、“愚笨”、困于绣架前。
明知这是他不愿示于人前的模样,可是,她的私心却无时无刻不在叫嚣,希望这样的他,能够被留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只可惜。
或许天往往不遂人愿。
嫁衣尚未绣成,这一日,江都城中,忽响起悠然钟声,足足十二响,阖城上下,无所不闻。
正背书背得昏昏欲睡的萧殷被钟声惊醒,四下环顾,身边的同窗各个也都是一脸愕然表情。
唯有魏弃面色沉凝,放下手中书卷,侧眸望向学堂门前。
山呼千岁,跪了一地的人群中。
只蓄着山羊须、一身青衣道士打扮的老者大步而来,行至他面前,撩袍而跪,恭敬道:“臣公孙渊,参见殿下。”
......
开元二十二年春,炁信至上京,求娶谢氏女,帝以其信示群臣,词文意切。
时朝中争储,炁本为右丞所重,有心相助,欲以女嫁之。去信问,炁严词相拒。忠臣争相试之,皆无功而返。
帝无法,怜其子,终允婚事,解谢家万死难辞之罪,又许之良田百亩,金万两,绫罗绸缎不计数,翡翠如意四柄,碧玉观音一尊,龙凤呈祥紫夜光杯一对,喜饼百担,三牲四果二百斤,十里红妆,辗转至江都,迎谢氏女入京。
时人有云:“江都远,碧川长,碧川飞出只金凤凰。”
江都子民闻讯,举城贺之,欢庆三日不止。
第57章 阿蛮
盛夏时节, 暑气炎炎。
魏治一副锦衣公子打扮,手中折扇轻摇,满头大汗地走进平西王府:
如今, 平西王赵莽,已在此被软禁了一年有余。年前,更是因心气郁结、旧伤复发, 险些丢了性命,从此闭门不出,更少出现身于人前。
王府门外, 有锦衣卫重兵把守, 非天子手谕不可轻易入内。魏治亦是在天子跟前日日哭求、求了个把月, 到最后, 人都消瘦了一圈,这才得了出入自由的“恩典”。
打那以后,凡能出宫,他便回回要来平西王府晃悠一遭。
美其名曰代魏骁聊表孝心,探望病中舅父。事实上,人前脚刚进门,后脚,便往赵明月住的青芜苑径直而去。
......
青芜苑中。
美人斜倚贵妃榻, 凉衫薄汗香。
赵家阿蛮自小畏热,每到夏日,便在屋里待不住, 这日也不例外, 支了凉棚, 在院中树荫下歇凉。
城中时兴的话本子胡乱堆在手边,她每每翻了两页便不想看, 百无聊赖间,索性“抢”了侍女的活计来干。捻起一旁冰鉴中冻着的荔枝,专心致志为之“宽衣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