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将顾平章桌上书籍全都拿下来, 挨个翻看,《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上孟下孟》之类的,是衷哥儿用的。
《春秋》、《史记》之类的,是顾平章看的。
翻完,她又跑到床前,盯着叠放整齐的被褥,上手开始翻腾。
枕头扔地上,被子掀开来抖一抖,褥子整个儿翻起来,看看底下有没有藏东西。
也没有。
她又跑到箱笼柜子前,垫着脚,挨个儿都打开看了。
没有。
她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满脸失望。
哎那话本子她还没看呢!听说可好看了!
真是让人抓心挠肝。
正惆怅呢,门口传来一道小丫头的声音。
陶姜探头一看,原来是冷凝儿身边名为春喜的大丫鬟,正找她呢。
她一头杂乱地走出去:“冷小娘子找我?”
心里嘀咕,准没好事。这小姑娘骄纵任性,被他爹逼着嫁人,心气儿不顺,想一出是一出,要是找她去家里,她一定拒绝。
都找她好几次,不知怎么,黏上她了。
她又不是大小姐,去了他们那高门大户里,说话走路都格格不入的,吓人。
打死也不去。
春喜是个喜庆丫头,性子也好,是冷凝儿她娘奶妈的女儿,从小跟冷凝儿一起长大。将来冷凝儿嫁人,春喜是要带过去的。
春喜穿着一件桃粉色褙子,大红石榴撒花裙,手上戴的金丝缠花镯子,脖子上挂着金镶玉长命锁,发髻上簪着一枝红宝石眼的金钗。
放在普通人家,活脱脱一副大小姐模样。
冷凝儿母亲外家是做皇商的,富可敌国,冷凝儿那是锦绣堆里长大的大小姐,从小拿玛瑙当石子儿丢着玩的。
上辈子,陶姜跟冷凝儿还能比一比。
这辈子,比不了一点。
“顾小娘子。”春喜一见着她便先露出个笑。
陶姜心里警惕。
冷凝儿她可应付不来。
拒绝的话已经放到了嘴边。
“我们家老夫人今日做寿,家里戏楼请了京城里有名的班子来唱戏,小姐请了好些姑娘手帕来家里玩,她让我请顾小娘子也去呢!”
陶姜把拒绝的话咽下去:“唱,唱戏?”
“是呢。京城里德胜园的班子,宋柳声也来,他唱的《锁麟囊》那叫一个好呢!他如今炙手可热,还给皇上唱过戏呢!”
陶姜一听,这还得了,古代的明星!那肯定得去听啊。
“我们小娘子说了,这华亭县,就数顾小娘子是个不同的人物,她就喜欢您。您不去,她这戏听得也没意思了。”
陶姜心里美得,顿时眉开眼笑:“去,我收拾收拾就去!”
“好嘞。”春喜也笑,“今日家里人多,免得冲撞了小娘子,我家姑娘让我专门带小娘子去。”
陶姜立即唤来明笙。
明笙最会梳头了。
她又换件衣裳。
考虑到冷家老夫人做寿,穿得喜庆些,也不用太打眼。
不过,她一想,不对呀,以她的身家,想在人家富贵堆里打眼,真是瞎想。
就算把金的银的玉的全摞身上,也不够看的。
索性打扮不失礼也就是了。
这次换的是件鹅黄竖领对襟衫,并彩蝶戏花裙,图的就是个颜色鲜亮,喜庆。
明笙怕可惜了衣裳,给她脸上薄薄涂了层颜色,肤色看起来不过略略淡了一些,不似雪一样白。
这身颜色衬得她小脸红润,一双眼睛极有灵气。
明笙简简单单插了根白玉钗,那钗子是个松鹤嘴的,嘴里衔着一颗金丝缠花球,独出心裁。
说起这个金钗,还跟顾平章有关呢。
陶姜又想起顾平章没收她话本子之事。
心想,冷凝儿肯定有,到她那里去看岂不更好?
嘿嘿。
她带上明笙,随着春喜,高高兴兴坐上马车去冷知府家看戏去了!
“那宋柳声长什么模样?”陶姜很好奇。
春喜捂嘴一笑:“不是我说,那宋郎君长得哟,真跟神仙似的。”
她这么一说,陶姜可就兴奋了。
她立即抓着春喜:“快说快说!”
春喜道:“我们府上规矩极严,那班子到戏楼唱戏,就住在前院,我们后院里的女眷是见不着的。做寿期间人多,夫人怕冲撞了女眷,戏楼到前院那条路上,都挂了帷幔。”
“那看不到了?”陶姜失望,大感上当。
春喜扑哧笑出声来:“那日可巧,我们姑娘打发我给大少爷送一碗蒸酥酪。我刚到前院垂花门,只见花园里走出来两个人。”
陶姜和明笙感觉要说到点上了,不由抓着春喜,满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