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漱玉利落点拔出匕首一看,冲黛玉讲解道。
“这东西是仿着鱼肠剑制的,倒是比鱼肠剑小巧些,就是镶了太多东西,反而累赘了。”
那嬷嬷在旁边看了,见张漱玉心情好转了,再一看自家二公子送到东西,不由心中一叹,旁人家的公子,送簪子首饰讨姑娘欢喜,这一位却是喜欢这种东西。
二公子也是,大喜之前送利器,也不怕不吉利。
张漱玉见黛玉因着自己的事劳动一场,心中恨死过意不去,黛玉见她不那么伤心,想到自己家中还有事,也不在张家逗留,告辞归家。
而后一两日,黛玉帮衬着嫂嫂一道预备着东西,哥哥和父亲也不似往日那么早归家,看得出来,朝中必定是有许多事。
那日黛玉才把单子拿给母亲看,却听母亲问到。
“你可要跟了你哥哥,一道下江南去?”
第137章 痴人
若是能去江南, 自然比呆在京中要好,早前林如海和贾敏就算舍不得,也放了黛玉跟着林瑾这个当哥哥的一道去北阳县。
不为旁的, 就为了叫儿女们图个自在,况且那姑苏之地, 本来就是林家祖籍, 林瑾和苏妙伊在姑苏长了十几年, 黛玉幼时也在那边长了几岁。
最关键的是,山高皇帝远,风光宜人, 若不然也不会有那么些文人骚客赞江南了。
黛玉知晓父亲母亲的打算,可是江南离着京中可不比早前的北阳县, 就是急着赶路也要两个来月的路程,若是走的慢的, 怕是三四个月也使得。
于是黛玉摇头道:“若是想去江南, 今后再去便是, 我如今只想在家中,多陪陪父亲和母亲,如今哥哥嫂嫂往江南去,我若再走了,父亲与母亲自是膝下寂寥,我们做儿女的也不安心。”
贾敏见女儿如此说,便也不坚持了, 她确实也舍不得,再者若是黛玉当真定了婚期, 就算去了姑苏,也要回到京中, 免得叫她在路上来回颠簸。
林瑾往姑苏去的差事才派下来,担的果然是当年林如海做过得苏州知府和江南巡盐御史。只是比林家大爷往姑苏去催促得更急的,是北伐军队的开拔。
六月底,天还热得很,太子殿下代圣上在城外为几位将军践行。
苏妙伊是女眷,就算是苏峰世上唯一的女儿,也只能远远站着,目送父亲离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苏峰当年头一次去北边的时候尚且算是壮士,而今却是一个已过天命之年,头发花白的将军。
这一去竟是悲壮极了,兵戈之地,北地冬日严寒,却不知这位老将军还会不会有去无回?只是众人都知要讨个好意头,心中想着,嘴上却不提罢了。
苏峰北上之后不过两日,宫里的娘娘便召见了林家的女眷。老将军只有这么一个女儿牵挂着,又为着圣上在疆场上出生入死,皇家必定是要安抚。
只是在黛玉看来,若真是要安抚,倒是不如要她们在家中清清静静过几日,皇后娘娘一道旨意,她们便要早早起了,按品大妆,早间也不能好好用过,就往宫中来。
皇家安抚的旧例,赏了东西之后说些夸赞深明大义的场面话。
只是这皇后娘娘,说着说着,却是有些不对味了。
皇后娘娘竟然关心起了这等事,林家三位女眷本能的提高了警惕。
“林夫人真是好福气啊!却不知此次林探花下江南,您这儿媳可也要同去?”皇后娘娘问到。
贾敏作为母亲,又是品阶最高的命妇,自然由她作答。“他们夫妻二人自然是要一道去的,孩子们也一道带着。”
而后娘娘却又关心起了林家那两个小孙子,显然是有备而来。
“这么小的孩子,也一道带着?路上总也有些辛苦吧?何不留在了京中,若是不放心林大人,派个稳妥人先伺候着,倒是等孩子长一长再上路也不迟。”
这样的言语贾敏早几十年就在贾母哪里听过了,那时候贾母还存着几分心疼女儿带着年幼的林瑾奔波的心思。
可这皇后娘娘,又怎么会真的心疼苏妙伊母子,说了这么多场面话,不过是为着要往林家塞什么‘妥当人’。
贾敏又不卑不亢推辞道。“多谢娘娘关怀,早前臣妇也是这般带着儿子随着老爷各处走动,一家子在一处,并不觉着苦 ,我们家大人说了,言传身教,做父亲的还是当将孩子带在身边教养,他这个做父亲的发话,我们做妇人的也不好再说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