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舍得花钱,请的事京中最好的雕版师傅,找的是城里有名的女画手做的插画,又有地黛玉妙手写的文章诗词。
头一册集子一出来,但凡是收录过的诗词的,各家都送了一册。
不过这一册还是以黛玉的笔墨为主,毕竟黛玉这些年又是写诗,又是作文的,倒是攒了好些稿子,也是删减了大半,才给旁的愿意献上笔墨的姑娘们腾出地方来。
此集一面世,却是不出售的,只赠有缘人,花了银子也难以买到,最后只能接来传抄,后面林家又加印了一些,收了点成本钱,不出三日就被抢购一空。
早前林家向民间征稿的时候,有些保守点人家觉得这等事简直就是胡闹,就算家中姑娘心动,却也是不给掺和此事。
又有些就算是给了稿子,也只是佚名,不敢写了姓名出来。故而头一册的文集,就只有三个人署了名,打头的便是怡和公主,随后是个四品将军的女儿,此人写了几首边塞诗,颇有岑高遗风,而排在最末,文章最多的便是黛玉了。
看这集字的人,当下也有人似王简那般,小肚鸡肠,说三道四,但是大部分人却是忙着赞叹女儿家的笔墨才情,尤其是各家夫人,更是推崇得很。
黛玉便又和哥哥一道,翻箱倒柜将嫂嫂写的东西又找了出来,预备在出第二册的时候也加进去。总不能只让姑娘们亮亮相,这些奶奶和夫人们,大部分都是学过圣贤书的,即是有才,又何须藏着掖着?
贾敏和苏妙伊出外做客的时候,还会帮着女儿宣传宣传,也往着些夫人之中征稿。
又过了二十日,黛玉便选好了第二册的稿子,若说这些夫人中间,果然也是有不凡之辈,黛玉原先还以为只有自己和嫂嫂会写文章,不料这次却又有几家夫人,将早年作的文都贡献了出来,所以第二册黛玉不得不作了上下分册,一册是诗词集子,一册是实实在在文集,末了倒是文集比诗词集字卖得更多些。
因为好些读书的秀才举子,都掏了钱,买文集去看。好文章就是好文章,写文章的人是男是女,又有什么关联。
不过黛玉才出了两册集字,就促成了好几门亲事。当下各家相看姑娘,大多是凭着媒人一张嘴,其实也看不出多少东西来。
俗话说诗言情志,能见得诗词,也算见得几分志向。所以各家看着这些笔墨文章,也算是多一份了解的渠道。
就说当中最惹眼的就是,广安侯家的公子,就是看了四品将军家大姑娘的诗词,又看了她写的文章,心神往之,谁曾想最后身份如此悬殊的两家竟是能作了亲?
薛姨妈见了这境况,实在有些懊悔,若是不叫女儿进了宫去,依着宝钗的才情,能在这等集子上刊载文章,恐怕也会有人在见了她的诗词,欣赏她的文采,也能得个好人家,何必再那宫里熬着,名分也无。
黛玉出的文集,当下只有两期,宫中的娘娘妃子们,几乎是人手一本了,就连圣上也翻看过,只是圣上不看诗词,反是喜好读文。
这些姑娘和夫人们无论是小品还是策论,都有模有样,女子看事的想法和角度和男子却有不同,有些地方也有可取之处。
若说凤藻宫里的贾元春最喜欢这集子中的那一首诗词。
非是黛玉所写的《葬花吟》莫属,贾元春入宫之时,正是姣花软玉,而今已是渐渐开始人老珠黄。
葬花时的花,起码还有几分眼色,而元春只觉得自己已是渐渐枯朽了,想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只是奢望罢了。
宝钗也得了一册,因为太子近来很是推崇上面的文章,故而要投其所好,宝钗也不得不细细读来。
这集字上竟然还收录了湘云和探春的一两首小令,着实叫宝钗意外。
倘若自己未进宫门,大约也会在集子上有一席之地吧?
宝钗长叹了一口气,正如之前太子妃娘娘与她的奶嬷嬷私下里说到一样。黛玉能将此事办的如此顺利,除却才情,家中的人也是出了大力的,尤其是那林探花。
如不是有头有脸的读书人,怎么请得动这些雕版作画的大家。但凡她有这么一个兄长,又何至于在这深宫之中营营苟苟?
转眼便到了太子妃的生产之日,整个皇宫中都笼罩着一股莫名的紧张氛围。
有人希望太子妃平安生产一举得男,有人盼着太子妃生个女儿,杀一杀东宫的气焰,更有人暗地里诅咒这娘娘如同圣上想原配一样,落得个母子俱亡,一尸两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