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对于林家而言,头一件大事便是进来黛玉兴致不高,每日做什么都是无精打采的,贾敏只忧心女儿郁郁之后,伤了身体。
“母亲,你说若我能去考科举,应当也能金榜题名吧?”一日,黛玉却翻出早年林瑾写过的文章来,默默看了一遍,忽得问贾敏道。
“怎么忽然问这种话?”贾敏问。
早前无论是林如海还是林瑾皆夸奖女儿家聪慧,若是男子必定也是个连中三元的料。
“我只是觉得不公,若是这等文章,我也能写的,缘何就因为我是个女子,就当不得大任了?早年在江南还不觉得,就是在这京中,连自己想出个门也不成。这些王孙大族们,虽是将女儿金尊玉贵的养着,末了其实也是拿出去交换而已。”
黛玉将哥哥的旧文放到一边,又拿出一份卷宗出来,继续说到。
“我实在不懂那些虚名有什么要紧的,竟是连儿女性命都不顾了。”
贾敏被黛玉戳中了心事,一时间无言以对。当下荣国府对她越来越不满,不就是因为她被荣国府养大,却又不顾着贾家而被私下里咒骂白眼狼吗?
况且如今孙家那事业大概料理清楚了,那些匪徒只是截了人,并未对孙家那长孙女行不轨之事,最后孙家那姑娘还是白白丢了性命。
不过,也不算白白丢了性命。
皇后娘娘为了安抚,又发了懿旨,给孙家这枉死的长孙女,颁了个贞洁烈妇的哀荣。好不讽刺!
只是孙家人却感激涕零,这样的好名声,将来孙家的女儿便不愁嫁了,自然比旁人家的儿女要高上一等,整个家族都与有荣焉。
据说懿旨下来的时候,孙家那老太太还在祠堂里哭了一回慷慨赴死的孙女,不知是在怜惜孙女的早逝,还是在感念这孙女死的值当,为孙家换来了这门大的荣耀。
“母亲,女儿觉着这太子妃的人选,恐怕还得孙家出。”黛玉又道。
“缘何还是孙家?这孙家不是已经死了一个?”苏妙伊刚一进书房就听见了黛玉的话,当下就回头看了看,好在书房的规矩如此,丫鬟们都站的远,听不懂几人的谈话。
“这也得多谢皇后娘娘,她这般热心的忙着给孙家姑娘封贞洁烈妇送上好名声,这么家风优良的人家,他家的姑娘不做太子妃,哪家的能做?”黛玉笑道,又问嫂嫂。
“嫂嫂,难道这孙家,就只得孙大姑娘一个?”
苏妙伊这才想起来,孙家二房的长女,本也只小了死去的孙家长孙女四个来月,也是适婚的年龄。
只听黛玉又分析到。
“这孙家和我外祖家还有些相似,相比而言,确实二房更好些。孙尚书的二儿子,可是实实在在的进士出生,当下官职虽只是个四品知府,却也不算个小官了,这一次得益最多,恐怕就是孙家的二房了。”
贾敏听了女儿的分析,连连点头,又联想到贾母在荣国府中的制衡之策,也说到。
“孙家原本想着大房式微,若是能出个太子妃,将来便是皇亲国戚,大房是正经的国舅爷,孙家那姑娘是长孙女的身份,再合适不过。可如今……大房却是一场空,除了捞到一个好名声,什么都没有。”
苏妙伊听了,一想到自己早年的经历,登时就有毛骨悚然之感,说到。
“看来这孙家的大姑娘的死劫,确确实实,是件人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是螳螂,谁又是黄雀?”
苏妙伊越是深想,越发觉得心凉,也难怪近日来黛玉如此,那么一挑活生生的性命,在各方势力的争斗之中不过是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罢了。
黛玉却又不说话了,不知又是有了什么心事。这时忽得门房那边传了一个帖子过来,居然是怡和公主的,指名说是给黛玉。
“这是公主相邀我去一聚,她与淑妃娘娘出宫祈福。”黛玉看了帖子,对母亲和嫂嫂道,“即是公主邀请,我总得去一趟的。”
“这样吧!我们娘几个一起去,多派些人手。”贾敏如是安排,黛玉和苏妙伊也没什么异议。
林家的护卫的家丁,在京中这些人家是数一数二的,只是模样不如旁人家的清秀,瞧着甚至有些吓人。
毕竟这些家丁中,大部分都是和苏峰一起在北边待过的旧部,有些服过了兵役被放回来的,本来也难找个营生,刚好就在林家找点活做。
还有些是有伤病的,更是难找到东家,多半都安置咋苏妙伊陪嫁的庄子里坐些农活,有个住处和吃穿,也比出去讨饭来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