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妹,你居然还带了纸笔。”陶浪凑近看,看她记录的是钱数跟数量,上面还标有日期跟品名,这样看起来就一目了然了。
他虽然识字不多,但也能看出这字迹是好是坏,对于她能识字能记账,已经是惊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你这字写的不错,有些功底,比我的狗爬字好多了。”陶浪眸中的神色说不出的古怪,像是重新认识了她一番。
薛宛儿轻笑解释道:“二哥,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我识字不多,也就只能记记账了。”
“原来如此。”陶浪又道:“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上过几年学堂呢,其实陶家人吧,都认识一点字,但写字都是门外汉,唯有陶哲的字写的不错,但他几年没握笔了,也不知道现在如何。”
“二哥想知道的话,去学堂看看就知道了。”薛宛儿笑道。
“哎,不去不去,你们夫妻俩团聚,我凑什么热闹?”
两人说笑着,就又来客人了,陶浪忙着去招呼,通过这一件件的事,他对薛宛儿是彻底改观了。
以前他也挺瞧不上薛宛儿的,没少拿话去挤兑她,现在想想挺不应该的。
薛宛儿之所以嫁入陶家能惹出那么多事来,仔细想想也是一种无奈的发泄。
两个小伙学了点皮毛,足够应付自己摆摊后,就各自找了位置。
当小贩别的技巧没有,最重要的就是会察言观色,能说会道。
口才不好可以练,只要态度端正,嘴甜那就成功了一大半。
两个大人在卖的空档,小豆丁也津津有味的听着,学的十分认真。
“娘亲,这个编绳小包,我可以背着吗?”小豆丁觉得这个跟瓷碗大小差不多的小包,背在他身上,展示的效果会更好。
“好。”薛宛儿没想那么多,以为孩子只是单纯的喜欢这个线绳包。
不得不说豆丁人小,这背上去挺合适的,平日里装一块手帕,几颗糖果,再装几个铜板,还挺实用的。
“真好看,娘的手真巧。”小豆丁蹦蹦跳的,人比之前活泼了不少,薛宛儿心想着多带他出来见见世面,总是好的。
“你这孩子,喜欢就好。”薛宛儿摸了摸他的小脑袋。
陶浪见小娃娃身上背着小线包挺好看的,只是这包做的不多,一共也才几个。
“弟妹,这是你新编的包吗?挺实用的。”陶浪夸道。
薛宛儿点点头,那是当然,别小看一条小小的线绳,编织的花样可多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编不出来的。
只要东西实用一些,一定会在镇上畅销开来。
况且,他们已经微有成就了。
“弟妹,你这脑子还挺灵光的,王家就是专门打络子的,他们都不知道线绳还可以这样编,你也算是开创了先河。”
“当然,娘是最聪明的。”小豆丁就是薛宛儿的标准小迷弟,什么都觉得自家娘亲最好。
他圆乎乎白嫩的小脸挂着一脸得意,那神色颇为自豪。
陶浪惊讶这小豆丁的变化,不管从外形还是从性格方面,都变化很大呢。
这孩子如今被养的白白胖胖的,稚嫩的五官就渐渐的有了形,再配上这一身新衣裳,还挺粉雕玉琢的。
他细看才发现,陶家的这几个孩子里,就这小豆丁长得比较有气质,就是给人感觉不像是村里的孩子。
“弟妹,你把豆丁养的真好,辛苦你了。”陶浪一脸感慨。
“是这孩子讨人喜欢。”
“弟妹,我看这编绳在镇上卖的还可以,不如去申请个固定摊位,这样的话,天天都可以出摊。你若是没有时间摆,我天天过来,肯定要比走街串巷要挣的多。”有了固定摊位,不用东奔西跑那么累,这样才是长久的摆摊之道。
薛宛儿一想这挺好的,她怎么就没想到这些。
“二哥,这样挺好的,你不说我还不知道呢,那是去衙门申请摊位吗?”
陶浪知道她很忌讳衙门,便道:“我去申请就成,摊位费一个月二三百文,不贵。”
“行。”两人在聊的时候又陆陆续续卖了一些,做生意就是靠那一波一波的扎堆,闲下来时,走的量就少了。
不过,薛宛儿带过来的存货,已经消灭了大半,主要是拿货的量大。
这会,有一群人经过摊位,领头的就是一位贵气不凡的夫人,大约四十多年纪,打扮高贵典雅。
她手里牵了个小女孩,跟小豆丁差不多大,身后跟着一名随从,一名丫鬟,看起来阵仗还挺大的。
一般这样富贵人家的夫人都是坐马车,坐轿子的吧?会逛这摊位,也是难得少见的。
这一行人最为显眼的还是这个小女娃,五岁的样子,派头十足,从头到尾的配饰,都无声的在宣扬着珠光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