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老师说,没见过明理这么倔的孩子。好像憋着一股劲,完全不让人,做什么都要最好,就算吃亏也要第一个吃。”母亲叹了口气,“长大之后,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小时候总是很担心,感觉家里有了妹妹,自己如果不强势一点、优秀一点,就没有用处了。”
“‘没有用处’——她真是这么说的。我很惊讶,又问她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她说,幼儿园的某年冬天,我给她买了条特别难看的过年衣服。墨绿色,聊起摸起来有点塑料感,灯下会反光,穿着像鳄鱼。她瞧不上,但又不好意思说。一方面觉得妈妈不喜欢我了,一方面又觉得衣服已经买回来,我做姐姐的,不能任性。结果那条羽绒服,穿了两个冬天。”
“你姐姐想法真多。”迎着她讶异的目光,母亲下了结论,“你也多。不过她小时候比你更多。”
一锤定音。早川哑然。她的清晰记忆要到五岁,那时姐姐国小已读了一半,每天放学回家,首先进房间把作业写完。听写、背诵,作业本上写着“家长监督完成”,姐姐从来不用母亲帮忙,自己一糊弄就搞定了,还会模仿家长签字,龙飞凤舞,笔风颇似父亲的医生草书。平时虽也带着她玩,闹作一团,从沙发上打到家门口,但终归是“带着”,闯了祸、出了乱子,都要挨批评、担责任,偶尔拉下脸来,也是大孩子的模样。再后来,便真的是大孩子了。
现在乍听见姐姐那时幼稚的想法,心中竟像被针刺了似的,泛起愧疚的感觉。然而为何愧疚,早川说不出。做妹妹的,出生前总也不知道自己要做妹妹。总不能为了这无法决定的长幼次序道歉。倘若真要找原因,或许在于,她总以为在这个家里,姐姐的分量天生比她重,天生就比她“有用”些。于是姐姐的宽宥、体贴、默然不响,落在她眼里,都成了居高临下的傲慢。她心里难平的沟沟坎坎,姐姐不懂,是错;懂了,太通透,也是错。横竖都错。
却从未想过原来这种分量,这种“有用”,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习得的才能。关键时刻拿来自保,要派用场的。
她终于开始相信宫崎的说法。为什么姐姐能懂他,为什么姐姐会记得极乐寺本尊堂前年轻姑娘合掌诵经的一幕,为什么姐姐会问荒木老师,敢不敢和我在一起。姑且不论是玩笑还是真心,这的确是姐姐会说出来的话——那个她从未谋面的姐姐。
母亲看着窗外,不知心里走过了些什么,又道:“妈妈看你是心累,看你姐姐是心疼。”
平心而论,这说法倒也没错。早川的目光放空,任凭窗外景物流水一般向后退去。太阳大好,金红金红地掠过成片水稻田,一点一点上树梢,一跃到了中天。她也没过脑子,问:“所以妈妈更喜欢姐姐吗?”
“你们不一样。”母亲柔声道,“但是妈妈的喜欢,是一样的。”
*
假期的最后一天,她们去吃了著名的神户牛肉。
餐厅是提前五天订的,环境是古雅而带点关西风味的,人声是低沉的,价格也是昂贵的。可惜她们都没吃出这昂贵的牛肉好在哪里,早川说,还不如去隔壁吃海鲜呢,便宜又管饱。母亲说,那做人不就是这样,总想试试看大家都说好的,试过了,也就不惦记了。
早川说,可我惦记隔壁的海鲜啊!
母亲看着她,脸上带着一点笑,大概是笑她贪心。她被看得不好意思,也更着笑起来。笑着笑着,忽然察觉话里的玄奥,终于停下来,不笑了。两人一时无话,看着月光下的神户海。她们这些天说了太多,沉沉的过去如同沉沉的重负,聊起一些,就卸下一些。早川有些恍惚,觉得有些事情,要是能早点说开就好了,其实姐姐的死也好,她的心思也好,都没什么不能谈的;转念一想,又意识到,若不是逼到死胡同,前面没有路,这些事情,可能永远都不会谈。
星星也出来了。一天的星星,闪闪烁烁,海面倒映着灯火,闪闪烁烁。分不清天是水的倒影,还是水是天的倒影。她心头一松,眼眶也跟着热起来,正想告诉母亲,自己这些年的所有努力,不过是为了得到一句肯定,一句姐姐也曾希望得到的肯定。却听母亲说,要是你爸也在就好了。
“他其实是想来的,毕竟没来过,可惜请不出假。”母亲摇摇头,“你爸这个人,别扭。我第一遍问他,要不要一起来,他说有什么好来的。我第二遍问他,他说你们要是想我来我就来,你们不想,我有什么来头。我第三遍问他,他说看时间安排。结果临时排了两台手术,没时间,来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