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才明白,为什么姐姐会对白鸟前辈说,我的事情不需要你承担责任,这种时候会有神明在天上看着我们……因为这的确是姐姐“自己”的事情。
然而与此同时,谣言内部的真相又让心中原本清晰的姐姐的形象模糊起来。或者说,那种品学兼优的“前辈”形象,只是她和周围人一厢情愿的错觉。正如白鸟学姐说的,她们之间总隔着一层什么。那是她不能了解,也从未触碰的东西。她伸出手,仿佛穿过它们,碰到了姐姐的衣衫,然而她穿过的只是空气,碰到的也不过是幻影。
姐姐不在那里。
早川从天台栏杆边往下望,心里隐隐腾起失败的预感。大概就算能够找到荒木老师,或者找到更多的人,也未必能够拼凑起完整的姐姐。
操场上有班级在上体育课。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参加女子八百米和男子一千米测试,起点白线处候着一群人,各自摆出不整齐的起跑姿势,随体育老师一声哨响,埋头往前冲。
她从口袋里拿出折成小方块的卷子,一张铺在地上当坐垫,一张展开,从断掉的地方往下写。期中考试就在下周,连考三天。这次的成绩非常重要,难得和东京联考,两个市一起排名,成绩会计入个人简历,作为大学招生的参考。百分之十的比例,就像她们班主任说的,这次少考10分,推荐入试的成绩单上,就比别人少1分。“看上去不起眼,关键时刻,1分可以抵10分。”
道理她都明白,只可惜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海原祭之后的几次小测验,她总在没必要丢分的地方丢分,200分的数学,检查完觉得自己能拿180分,到手却只有162分。80分的作文,写完觉得大概可以上75分,发下来却也只有60分。数学老师讲压轴,如何求导,如何放缩,“所以我说,这种题目非常……不可怕”,讲到一半嘴瓢,引起全班的哄笑。语文老师分析作文,最后给他们支招,说作文写不写得好,和人品有很大关系,“我建议大家考前一周,多行善,多积德,好好对待身边的人,比如不要总用没写完的作业气我。”
她低下头去,在笔记本上写小测验的情况分析。看错的、算错的、审题错的……按部就班分析一通,最后在结尾写:“你的成绩和别人没有关系,不要让任何人影响你。”
这是国三留下来的习惯。每次考完试,先写一轮感想,记录这次考试的时间分配、策略和手感;拿到卷子后,再做一轮分析,把具体的错误点记下来,之后进行错题整理。提高计划可以精确到小分:选择题的错误控制在一个,加3分;阅读题第一小题不扣分,二三四小题各扣1分,加3分;古文阅读断句不扣分,翻译扣1到2分,加3分……如此算下来,一张语文卷子,能加十来分。足够稳住她不断下滑的排名,并把她拉到文科年级第一。
这种办法曾经有用过。曾经她的成绩太差,四处漏风的船,补上一点就很有成就感。从国三到高一,一点点向上攀援,之所以到哪里都有进步空间,是因为她尚且没有抵达自己能力的极限。
但是没有抵达,并不代表不存在。天花板是玻璃的,而她一头撞了上去。
“易错点:”,她在纸上写,“什么都易错。”
实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她会给仁王写信。全篇用汉字不用假名,端端正正,仿佛严肃文学作品。然而那是寄不出去的信。
她没有和他联系过,至少在电话里没有。偶尔发短信,问他“在做什么”,除非训练,他都会及时回复。在吃饭,在自习,和队友一起看节目,上次的刑侦剧又更新了好几集。但是绝口不提那天发生的争执,也不会说,我很想你。
柚木也不在。十月不仅有U-17,还有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训练营,整个立海就两个名额,她连续几年获得县内比赛一等奖,此番顺理成章拿走一个。也难为她走的时候还为早川担心,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要是有人欺负你……早川看她表演欲上头,眉头一皱把她推向地铁站闸机。谁敢欺负我啊?她大喊,不给您面子?
柚木得到配合,手一挥,很快乐地走了。
其实她心里也有点庆幸,还好仁王和柚木不在,如果他们在场,她受了刺激,指不定会说出什么话来。不要安慰我。你知道这种上不去还往下滑的感觉吗?你哪门课有问题,是数学上不了180分,还是英语完形填空永远会错三道?
糟糕的情绪缓慢滋生,在她早起刷牙、晚上入睡,小测失利,最后一道大题怎么也写不出来的时候,从背后抱住了她,耳鬓厮磨,将她一点点拽向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