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华章走后,明华裳看着满地月色,忽然脱力瘫到榻上,埋膝深深抱住自己。招财看到明华章走了,蹑手蹑脚进来,一推门见明华裳缩成一圈,惊慌道:“娘子,您怎么了?”
明华裳摇摇头,脸还埋在膝盖上,说:“没事,只是有些累了。你把灯吹熄,就回去歇着吧。我想一个人待一会。”
招财欲言又止,最后默默拉下帷幔,铺好被褥,将炭盆挪到明华裳身前,说:“娘子,我没读过书,不懂什么大道理,你的很多想法我理解不了。但我知道,你永远是我的二娘子。无论你和二郎君发生了什么,我都站在你这边。娘子想自己待着就自己待着,若你想说了,随时叫我,招财一直在。”
明华裳眼眶涌上泪意,低低嗯了声,说:“我知道的,你回去吧。”
“那我走了。”招财一步三回头,不放心道,“娘子,榻上凉,你回床上坐着吧。”
招财交代了许多,终于走了。等关门声传来,明华裳抬起头,眼睛红通通的,没有声音,但泪水像决堤的溪水一样,不断滚落。
她踢掉鞋,爬上床,一边裹被子一边掉眼泪。明华章虽然没说,但能让镇国公狠心舍弃女儿的人,还会有谁呢?再结合谢家的背景,谢济川对明华章的态度,不难联想到,他多半和十七年前含冤而亡的章怀太子有关。
明华裳能理解镇国公为了保护太子的后代,将女儿送走;也能理解当外界怀疑到明家,必须二选一的时候,他选择了明华章。可是,苏雨霁尚且有苏行止不离不弃,而她,从小到大最宠她的父亲毫不犹豫做出了正确选择,她最崇拜最敬重,愿意用自己一命换他一命的兄长,到了这一步,依然不愿意告诉她真相。
她不知自己为何会做那个预知梦,但她知道,那是极有可能会发生,甚至发生过的事情。梦中的她无声无息死了,曾经她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犯得着杀之而后快吗?为此她怀疑过苏雨霁、镇国公、二房、三房,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丫鬟,唯独没怀疑过明华章。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他自然不是故意的,但不可否认,她因他而亡。区别只在于是他的亲人杀了她,还是他的仇人杀了她。
她比梦中的自己幸运一点,提前一年知道了结局。她为此积极自救,然而越不信命,越心惊于命运的冷酷。
若她不愿意死,那死的就是他、镇国公、谢家以及更多默默保护李唐遗孤的忠臣。用许多其他人的命,换她一条命,值得吗?
明华裳没法选。时间兜兜转转又到了十七岁,她死亡的这一年。今年年初,当新年烟花响起时,明华裳看着为她俯身挡住爆竹屑的明华章,其实已经放弃反抗了。
那时她虽然不知调换孩子细节,但已经预感到自己梦中的死和皇权斗争有关系了。她决意坦然奔赴自己的死局,因为身份悬殊、信息不对等,她甚至不知道那些皇子公主打算什么时候杀了她,她只能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活,尽量不给自己留遗憾。
明华裳时常在想,什么是忠,什么是孝呢?镇国公用自己的孩子换太子遗孤,尽心尽力教养幼主,若将来能流传下去,想必也是朝野称赞的义举。可是没人会记得,他一个女儿为此流落乡野,寄人篱下十七年;另一个女儿从小娇养在身边,但在大浪袭来那一天,毫无悬念地被放弃,用命偿还了这十七年的荣华富贵。
明华裳无意指责镇国公,也没有立场怨恨明华章,大家似乎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尽力做出对的抉择。可是,她想要的,无非就是家人们的一句实话啊。
镇国公不说,明华章也不说。她唯一的姐姐,说不定还在怨恨她。
第138章 月霭
月光如银河倾泻,长安三十八条主街笼罩在寂静霜辉中,犹如天上宫阙。天上忽然飘来一阵云,将月色割裂,大地像海浪袭来前的孤舟,时而高高抛起,时而沉入黑暗。
太平公主的宴会结束时已经很晚,等苏行止和苏雨霁回到小院,已是深夜。这一路苏雨霁都十分安静,然而苏行止仿佛也有心事,并没有注意她的反常。
苏雨霁拿出钥匙,打开院门,门枢年久失修的吱呀声在静夜中格外明显。苏行止才如梦初醒,熟练地走向厨房:“我看你今日没怎么吃东西,太晚了不能吃油腻的,我给你煮碗馎饦吧。”
苏雨霁慢慢走到厨房门口,停下,看着他束起衣袖,露出手臂,在灶台上揉面、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