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华章这时才明白,原来在长安为了爆炸闹得满城风雨的关头,太平公主还敢大兴宴玩,是为了找个由头见他。魏王正翻天覆地找李贤遗孤,太平公主单独宴请明华章太明显了,便索性把全京城的权贵都叫过来,大家只会觉得太平奢靡任性,而不会往其他方向想。
明华章有些意外,但回头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太平公主若不知道玄枭卫,江陵为什么会被他的父亲塞入其中?如果不是收到了什么消息,江安侯如何知道,进入玄枭卫,便可保证平步青云呢?
他早就应该想到的。玄枭卫在两都有那么多产业支撑,背地里织出一张如此庞大的暗网,除了太平公主,还有谁有此能耐?
原来从一开始,江陵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了。明华章默默总结了教训,看来下次有秘密不能告诉江陵,这个败家子藏不住事。
太平公主初见明华章激动,落了几滴泪后,她的情绪很快平复,又变成了最得圣心的大唐公主。太平公主问:“先前不知你的身份,这么多年对你不闻不问,是我们对不住你。但你既然知晓自己的身世,这些年为何不来找我们?”
明华章半垂着眸子,睫毛纤长如鸦羽,在他脸上投下浅浅的阴影。他自进来后就少言寡语,现在更是显出一种压抑的清冷,虽一言不发,但仿佛已说了很多。
太平公主在心里叹了口气,不再追究。她拉着明华章的手坐下,忧心忡忡道:“母亲的疑心病越来越重了,有些话连我也不敢硬劝。你若在这个当口现世,她肯定会觉得这些年我都在欺骗她。唉,只能委屈你再躲几年,等李家掌权,我立刻让三兄、四兄恢复你的身份。”
明华章终于说话了,轻声道:“不必。镇国公对我很好,我亦真心把他当父亲。其实我从没想过能恢复身份,只要最后收复大唐江山,重现太平盛世,就够了。至于我,是生是死,是恢复本名还是从未存在,都不要紧。”
“那怎么行!”太平公主断然道,“当年母亲一意孤行,但我们都知道二兄是含冤而死的。他那么好的人,我这个做妹妹的这么多年连恢复他的清白都做不到,怎么能让他唯一的子嗣流落在外,一辈子顶着别人的姓氏?你放心,只要我太平还在一日,就一定让你认祖归宗,列位封王。”
太平公主给出了保证,意外发现明华章的脸色还是淡淡的。以前她是君他是臣,她从未关心过一个落魄公府的郎君怎么想,如今他突然成了她的侄儿,太平公主有心弥补,却拿不准要如何与他相处。太平公主试探问道:“你是何时知道身世的?”
他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不是镇国公亲生儿子的呢?明华章目光放远,陷入回忆中。
那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
那一年,他刚刚四岁。那一年,东魏国寺僧人撰《大云经》四卷,称武后是弥勒佛化身下凡,应为天下主人,群臣奏称“凤集上阳宫,赤雀见朝堂”,李旦禅位,武太后称帝,上尊号圣神皇帝。
那一年,扬州有人以章怀太子李贤的名义造反,要求反周复唐,武皇和已死去四年的二儿子的关系再度恶化,年仅七岁的安乐郡王,故太子李贤的嫡长子,暴毙于流放途中。
那一年,秋日的阳光格外灿烂,天空瓦蓝,枫叶火红,颜色美得让人惶恐。镇国公府请来了启蒙夫子,明华裳把墨水当糖水,经常淋得明华章一身都是,明华章气不过,打又打不过明华裳,索性也往明华裳身上画画,两人成天打打闹闹,谁都不听夫子讲课。
明华章至今都记得,那日天气特别好,夫子在上面讲千字文,他和明华裳在下面打成一团,镇国公突然从外面回来,站在回廊上,看了他许久。
然后镇国公单独将他叫出来,明华章都以为父亲要骂他了,没想到,镇国公只是叫他坐下,一张口就叫他:“郡王殿下。”
明华章愣住了,他以为父亲生气,凑过去想认错:“阿父,我错了……”
明华裳以往总是用这招,屡试不爽,明华章见多了也就学会了。然而印象中总是容易心软的父亲这次却毫无动容,他用明华章陌生的强硬口吻,说:“郡王,臣奉太子遗命,保护幼主。太子幼时便有过目不忘之才,长大后仪容端方,举止庄重,二十岁便博览群书,统天下英贤编书注史,才德为朝野上下称道。如此惊才绝艳之人降生于帝王家,本该是大唐之幸,然而天妒英才,太子才二十九岁便自刎于东宫,今日,连他的长子也死了。普天之下,竟只剩郡王一个四岁稚子,能证明太子存在过。太子将郡王托付于明家是信得过微臣,若殿下长成一个斗鸡走马之辈,臣万死难辞其罪。”